整治涉企违规收费要完善长效机制
当前,全国正在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金融领域是此次行动的重点,也是反映较强烈、问题较突出的领域之一。根据监管部门部署,接下来将着重整治商业银行未按规定披露服务价格信息、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未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等问题。
整治金融领域的涉企违规收费,其目的是为市场主体减负、优化营商环境、稳住经济大盘。当前,受复杂严峻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不少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困难,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政策措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把肥施到根上。接下来,必须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地生效,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发展。
但要看到,与此前相比,当下的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更具隐蔽性。个别商业银行会在“合规性”上做足功夫:乍一看,各项收费均符合政策要求,但若细究,这其中却暗藏猫腻。比如,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把本该由银行承担的费用转嫁给企业,如评估费、服务费、证明费等;贷款强制捆绑金融产品,该行为常常因企业默认、配合而不易查;银行不作为,执行内部减免优惠政策时“偷工减料”。
涉企违规收费较难绝尽的主因,是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之间存在市场地位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例如,同样面对“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的霸王条款,大型企业通常拥有货比三家的选择权,因此更容易避免“被收费”;此外,为了吸引留住大客户,部分商业银行还会主动为大企业减免一定费用。相比之下,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则缺乏说“不”的底气。对于不少小微企业主来说,能获得贷款本就不易,他们甚至会配合银行支付一定的“无实质性服务”费用,尽管此举会抬高自身的综合融资成本,但也总好过无钱可贷。
涉企违规收费危及市场主体根基,对此必须重拳出击、猛药去疴。当前,要重点关注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前者事关国计民生,后者受疫情影响较大。尽管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落1.2个百分点至49.0%,再度降至临界点以下,但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位于扩张区间,企业对未来仍有信心。接下来,专项整治行动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涉企违规收费、不落实国家降费减负政策等行为,以查促改,全力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整治涉企违规收费,更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特别要防止专项整治行动“一抓就严、一放就乱”。为此,接下来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市场主体了解政策、增强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对违规收费形成高压态势。保持严查、严管的持续性、有效性,让收费主体不敢、不能违规收费;三是注重协同治理,采取分领域分地区自查、联合抽查检查等方式进行综合整治,让违规收费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