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氢储”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王轶辰

日前,由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氢能产业发展成熟,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储能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推动风、光、氢、储“同行”时代到来。

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和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不断提速。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20%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10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他预计,“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番。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作用将逐渐凸显。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表示,当前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变。

同时,氢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正深度融合。“氢是清洁安全、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是一种绿色高效的能源储存和流通载体,既可以形成独立供应和应用体系,又能与电相互转换、耦合发展,并能够在电网、热网、气网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和互补,增强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看来,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关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氢能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具备规模化发展能力。魏锁介绍,氢燃料电池已批量应用,形成了动力堆、空冷堆、发电堆等系列产品,催化剂、质子膜、碳纸、膜电极等关键材料部件技术已实现国产化。碱液制氢技术国际领先,PEM制氢已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产品开发。70兆帕储氢容器已推广示范,固态、液态、管道等多种储氢技术和装备处在研发验证阶段,建成加氢站数量超过250座。风光发电制氢以及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多领域的应用布局加快。技术水平、产业化能力持续提升,产品成本快速下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成熟度、产品性能、高性能材料研发、精密制造能力等方面仍存差距。”魏锁坦言。

近年来,众多大型能源央企和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氢能产业,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融合的绿氢领域布局中不断取得突破。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党力强介绍,中国石化是全国最大氢能生产利用企业之一,“十四五”期间,氢能产业正在按照相关布局迅速推进。

党力强认为,绿氢产业链所涉及的环节和应用场景众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绿氢产业是我国能源行业市场的蓝海市场,面临着巨大机遇。要做好绿电、绿氢的生产资源和技术储备。

随着我国“双碳”工作的推进,绿氢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热度持续升高。党力强建议,要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大力培育应用场景,加快技术研发,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助力我国绿氢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2-07-18 本报记者 王轶辰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7711.html 1 <p> “风光氢储”协同发展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