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端稳生态金饭碗

本报记者 王胜强

盛夏的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库伦淖尔湖,如一面巨大的镜子,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叶渔船上,头戴草帽的“渔把式”孙河熟练地将银光闪闪的渔网抛出,这是今夏休捕期后孙河撒下的第一网,也是库伦淖尔旅游度假区重新开业一周后第一次捕鱼。让68岁的孙河想不到的是,他扔了几十年的捕鱼手艺,就这样又捡了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孙河所在的库伦淖村位于库伦淖尔湖边,全村443户、1019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一半以上人口的生计来源于库伦淖尔湖中盛产的鲤鱼、鲫鱼。然而无节制的捕捞破坏了鱼群生态,湖里的鱼越来越少,加上地下水超采和环境污染,水质、水位连年下降,库伦淖尔湖成了库伦淖村人最大的“乡愁”。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禁渔。开始是不许在产卵期捕鱼,后来为了恢复渔业资源,家家户户的渔网都上交了。”孙河回忆,放下渔网的库伦淖村人开始摸索新发展道路。

随着近年来有着“华北氧吧”“京北绿肺”“京津水塔”之称的沽源县立足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不断厚植生态优势,加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压减地下灌溉用水约1350万立方米,库伦淖尔湖水位连年上涨,周围植被逐年恢复。同时,凭借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契机,沽源县对潮白河流域和滦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民宿旅游、健康养生、冰雪旅游。

库伦淖村村民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靠水吃水”道路。依托库伦淖尔湖生态优势,库伦淖尔旅游度假区2015年成立,一到夏季便游人如织。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度假区搞起全季旅游,开发了冰雪娱乐项目和冬捕观赏项目,不少渔民到景区工作,或从事冬捕表演,或承担巡湖任务。种了一辈子莜麦的田玉娥把16亩地流转给度假区,每年固定收入6000多元,她还在度假区后厨打工,每月工资3600元,收入比过去种莜麦翻了几倍;扔下渔网的许万明与儿子一起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旺季一天可接待100多位客人,年收入超30万元……

如今,库伦淖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住房更宽敞了,进村道路更宽阔了。2021年,全村集体收入达到27.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与过去靠水吃水不同,现在的库伦淖村人也能靠水吃冰,靠水吃旅游,我们稳稳端住了生态这个金饭碗。”库伦淖村党支部书记杨斌自豪地说。

2022-07-13 本报记者 王胜强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7472.html 1 <p> 端稳生态金饭碗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