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青年学者的信念与追求

本报记者 李 丹

见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经济系主任陆毅时,他刚刚完成一次外出调研返京,“我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在外面跑一跑”。

作为一名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陆毅想了解更多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这是他选择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陆毅获得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短暂任研究助理教授后,于2010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在新加坡工作7年后,陆毅作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回国。“我是学经济的,希望能了解更多中国经济现状。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是大国治理的典型。”陆毅希望通过研究,解决关键性、中长期的问题,让资源配置更有效率,“我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回国后,陆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国家治理,二是全球治理。他的团队与财政部门合作,开展碳税和碳关税设计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中国参与全球碳关税谈判提供学理支撑。陆毅跟踪社会重要问题,拓展学术研究领域,从事气候变化、货币政策等方面研究。

陆毅介绍,从2017年开始,他平均每年至少在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上发表3篇英文论文,以及多篇高水准的中文论文。爱岗敬业、潜心科研,让他收获多项荣誉。2018年,陆毅获得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19年,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

陆毅说,自己取得的荣誉主要基于过去的学术成果,很多研究都停留在发表层面,并没有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自己想回国发展的原因。陆毅认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机器”,自己只是对其中某些“零部件”有所研究,关键是要把对“零部件”的认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我希望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参与制度优化设计,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正面影响”。

除了教学和科研任务外,陆毅作为系主任还要承担大量的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任务。“刚开始做系主任时,自己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不太清晰,难免会产生困惑。校领导经常与我交流,并给我提出一些建议。”陆毅表示,学校还会介绍一些党史书籍给他阅读,“通过学习党史,我对我们党走过的历程更加清楚了,更好地理解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脉络和逻辑。”

随着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不断丰富,陆毅对党也逐渐“心向往之”。2019年3月12日,陆毅郑重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2年严格的培养考察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今年7月5日是陆毅转为正式党员的日子,在转正申请中他写到,要将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为政策决策建言献策。

2022-07-12 本报记者 李 丹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7387.html 1 <p> 青年学者的信念与追求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