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3年来——

深港协同创新结硕果

本报记者 杨阳腾

图① 深圳市宝安区“湾区之光”摩天轮。(资料图片)

图② 深圳机场加快智慧机场建设。(资料图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3年多来,深圳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加速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发展。随着一系列新举措落地,进一步推进规则衔接,保障市场要素充分流通,区域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自2019年2月印发实施以来,大湾区各城市之间加快“硬联通”“软联通”,持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3年多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万亿元新台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前海累计推出685项制度创新成果……深港区域协同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要素流动更为通畅。

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发展

2020年2月,香港青年李志峰来到前海,创办了昇腾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我们专注于机器听觉感知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商业化。”李志峰告诉记者,“大湾区有完善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配套;深圳有十分包容的创业环境,无论是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速度、科技配套还是人才资源都有着明显优势;深圳和香港基本在1小时生活圈内,两地沟通、交流与业务操作都比较便利。我们选择在深圳创业,借助大湾区发展的东风,能让业务辐射到全国。”

“3年多来,深圳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人才融通、平台建设、产业协同更加深入广泛。”中共深圳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子平告诉记者,赣深高铁建成通车、莲塘口岸启用、妈湾5G智慧港开港、深中通道有序推进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不断完善,正推动着深圳加快融入湾区发展;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GoGBA(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用、大湾区标准创新联盟成立等一系列体制机制“软联通”则让大湾区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流通更高效,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大湾区协同并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以来,“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累计进出口吞吐量已超10万标箱,同比增长5.2倍,有力促进了大湾区物流要素快速流通、动能强劲。

2021年12月,深圳首个“湾区之窗”智慧办税服务厅正式在宝安区启用,这也是深圳首个税收服务“一带一路”示范基地。据宝安区税务局总会计师熊艳介绍,通过推进税务与政务部门间数据深度融合,实现对房产交易、产业园区、经济运行等数据的共享交互,探索出数字治理实践的新道路。

作为最早一批扎根深圳的香港工业企业,德昌电机集团对大湾区发展信心满满。德昌电机集团首席代表叶润强说,3年多来,大湾区通过多元化的惠企政策,为德昌电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2021年,集团年产值跨越百亿元大关。跟随大湾区建设的步伐,公司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寻求内部转型和外部机遇,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2021年3月,深圳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如今在深圳,像李志峰一样“逐梦大湾区”的港澳青年越来越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578个,港澳台及国际团队占比过半,累计融资总额超过29亿元。迄今为止,已有689名香港青年通过参加香港特区政府“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实现在深圳就业。

高水平推进创新合作

近期,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网络编码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联合推进的“BATS协议”项目到了实际应用的关键阶段。

“这是一套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通信架构,颠覆了传统‘存储—转发’物流式的信息传输方式,允许网络的中间节点对信息进行处理(再编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中的网络通信技术问题,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据BATS码的共同发明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杨升浩介绍,在深港两地研究团队共同努力下,BATS协议目前已在香港智慧路灯先导项目中使用。

BATS协议项目是大湾区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6所高校已在深圳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在深联合培养各类人才10531名,设立科研机构88家、建设创新载体56个、孵化企业265家,涌现出固高科技、奥比中光、大疆创新等一批科创企业。

总部位于龙岗区的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材料行业独角兽企业,其创始团队中便有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才。

据华科创智联合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维佳介绍,大湾区发展提速,公司也依托深圳将业务拓展至国内其他省市,在山东、江苏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深港科创合作新格局正逐步形成。5月6日,“科创中国”大湾区联合体正式落户前海。在前海,已建设各类创新载体100余家,布局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空天技术、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6家共2.6万平方米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拔地而起,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知识产权数从48项增至679项。

《深圳市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于2020年8月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资助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超2亿元。

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能级

随着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作日趋增强,制造业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创维是深圳超高清视频显示行业领军企业。“创维正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伙伴聚力核心技术研发,组建创新中心,构建产业生态。”创维集团执行董事、总工程师吴伟介绍,创维实现了大尺寸OLED模组自制及产业化应用,填补了大尺寸OLED模组自制的国内空白。

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来产业。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罗湖区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是深港两地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之一。“当前,罗湖把产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打造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引领区,加快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建设。为此,罗湖把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区建设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考虑。”罗湖区委副书记、区长范德繁表示。

今年6月,《罗湖区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区支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22—2025年)》正式印发,提出“以创新要素融通促进深港跨境科技创新合作、以产业衔接促进深港跨境先进制造业合作、以机制对接促进深港跨境金融合作”三大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罗湖区处于香港北部都会区紧密互动圈的地缘优势,着眼对接投资、贸易等国际制度规则互联互通,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平台、新体制。

产业发展还需空间保障。近日,深圳发布《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为创新提供丰富载体。其中,宝安区规划建设燕罗先进制造业园区、石岩先进制造业园区、新桥东先进制造业园区以及福海—沙井先进制造业园区。

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其芳表示,宝安区正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高地。这些园区将聚焦打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宝安先进制造业战略增长极。

2022-07-11 本报记者 杨阳腾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3年来——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7266.html 1 <p> 深港协同创新结硕果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