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亟需全科文保员
前不久,“山西要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的新闻收获了文博圈集体点赞。山西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将通过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县以下基层文博单位输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确保他们入职后有编有岗。这是加强文物队伍建设的实招,也是文博人的喜讯。
政策出台的背后,是山西去年在洪灾中1700余处古建遇险的痛。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在全国排名第四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位;现存古建筑28027处,元代及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占到全国80%以上……作为文物大省,山西文保压力巨大,依靠文物管理部门现有力量,很难让文物都得到有效保护。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切实加强文保队伍建设,尤其是要打造一支日常能守、来之能战的基层文保员队伍。
首先,要激发基层文保员的责任感。责任源于热爱和专业。基层文保员未必是专业人士,但一定要热爱家乡文化、热爱文物保护,懂得文物及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各级文保部门在选聘文保员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考核,考评合格后方能上岗。同时要制定完善基层文保员工作标准、流程及考评机制,对于表现优秀者及时奖励,“最美基层文保员”等评选是对这支默默奉献的基层队伍精神层面的激励。
其次,队伍强还需军心稳。目前,我国各地的基层文保员大多都是业余的,没有编制、不领工资,每月只有微薄的津贴,有的甚至是心甘情愿的贡献。这种机制不仅无法体现文保员的工作价值,也不利于保持基层文保员队伍的稳定,更遑论建设高水平的基层文保员队伍了。“有编有岗”对于长久以来处于“编外地位”、靠一腔热情和每月区区数百元津贴支撑的基层文保员来说,显得诚意十足。
再次,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文物的重要价值与保护利用的复杂程度,当前文保部门普遍存在协调力度不足等问题。文物保护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和国土、建设、林业等多部门协调,这些协调工作往往因种种原因推进缓慢。与之相对的,不少地方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考核指标,常常让文物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不搞基础建设、不引进项目,考核排名肯定要垫底;搞项目开发,又可能触碰文物保护的红线,造成违法”,这种矛盾在基层现实工作中时有发生。要想文物保护工作到位,归根到底,需要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新文保体制、强化依法文保,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