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共建“一带一路” 开创美好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在合作中不断发展,搭建起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吸引着全球目光的同时也让世界共享中国倡议的智慧成果。随着合作深入,“一带一路”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本期特邀专家深入探讨。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内涵、国际合作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翟东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的实践平台,这四个基本定位有着丰富内涵。回首9年,共建“一带一路”精彩纷呈,有力有效践行了上述发展定位。2016年、2018年和2021年第一、二、三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2017年、2019年我国举办第一、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国政要参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目前我国与建交的180个国家中的140多个签署了共建文件,许多国际机构、大型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也支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良好合作局面顺利打开,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2021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营业额累计5988.8亿美元,其中2021年达896.8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57.9%。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且建设周期长,但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了一大批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并带动建设能力、设备和金融等资源要素“走出去”,对促进对象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对外产业投资有力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5年—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达1125亿美元,其中2021年达203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9%。民营企业是海外产业投资的重要力量,他们将建设产业园区的方法带到海外,建设了一批境外产业园区,取得显著成效。

双向贸易规模水平稳步提升,促进互惠互利。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提速,2015年—2021年货物贸易总额约9.17万亿美元,其中2021年达1.8万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量的29.7%。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2020年超越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扩大商品进口不仅有力支持了世界经济发展,而且丰富了国内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消费需求。来自泰国的“泰芒”、马来西亚的榴莲、智利的车厘子、美国波士顿的龙虾等,这些年批量进入我国市场,普通家庭也消费得起。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促进了中欧(中亚)班列、空中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些新业态又回馈助推中外贸易规模、效益、效率大幅提升。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秉持生态环保优先理念,建设了一批新能源项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我国企业在海外新签订水电项目48个,签约总额83.33亿美元,投资和承建风电项目61个,光伏项目125个(总投资额57.1亿美元)。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葛洲坝国际公司与加纳Avior Energy公司签署阿哈福7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合同金额约合人民币4.2亿元,建成后将较大程度缓解加纳阿哈福省电力短缺,促进加纳市场电力业务滚动发展。新能源设备大量出口有力支撑了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风电设备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21年出口约7.2亿美元,光伏产品出口额284亿美元,光伏组件出口量98.5吉瓦,新能源汽车也批量出口。在交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融资等环节,绿色发展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新主题。

加强卫生健康、农业、减贫等领域合作,有效增进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注重把当地民众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作为首要考量。在卫生健康方面,初步统计,2015年—2019年,我国共派出202批次350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开展巡回义诊,累计诊治1100万名患者,并对当地医务人员带教培训、药械捐赠等。2020年以来抗疫合作中,向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大批量防疫物资、检测试剂、疫苗等,为世界抗疫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同时,在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国开展农业合作,例如鲁班工坊是天津市主导创新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2016年以来在12个国家援建了14个鲁班工坊,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和手工艺,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投资合作明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中欧(中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等贯通,带动内陆地区向两端开放发力,重庆、成都、郑州、西安、武汉、长沙等内陆城市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疏通拓展了与世界联通的路径,货物、人员流动更加便捷,为新时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为非洲可持续发展创造新机遇

主持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非合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杨宝荣(中国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室主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深化中非合作、提升非洲发展能力和助推非洲迈向现代经济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中非一致认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对于中国和非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一带一路”合作不仅巩固中非传统友好合作,更为非洲在新技术条件下提升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能力和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一带一路”合作积极践行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大力弥补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中非合作论坛多次在宣言中指出,受制于融资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是非洲发展的重要瓶颈。从联合国大会2000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国际对非合作的首要内容。但从国际合作看,直接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规模性方案基本没有,以个别项目建设帮助非洲国家改变滞后基础设施的合作方式成效并不显著。相较而言,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1.2亿千瓦、通讯骨干网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近7亿用户终端。2016年—2020年,非洲开工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总额近2000亿美元,2020年中国企业实施的项目比已达31.4%。中非合作不仅帮助非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合作项目也为相关国家产业升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合作对接非洲自身发展需要和规划,推动多元文明共同发展。21世纪以来,非洲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提出通过“伙伴关系”实现自身发展的地区、次地区发展综合方案,其基本出发点是在国际合作中维护独立自主发展。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以伙伴关系支持非洲,有利于非洲构建统一大市场的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同质性产业合作成本,便利区域内经济合作和资源流动。2013年—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44.65%落地非洲。2000年—2020年,中国参与建成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16万余人,极大改善了非洲国家投资环境,使其成为国际产业资本关注的热点地区,为持续发展带来新动力。

“一带一路”合作与非洲国家共享发展经验,探索发展中国家市场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径。大规模工业化和产业升级,需要特定制度条件和环境。非洲国家一直在大规模工业化道路上积极探索,但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国际合作环境等制约,难以更高水平参与国际产业合作。针对非洲在国际体系中长期面临有增长无发展困境,我国积极探索“园区方式”新路径,提出诸如“电矿冶工贸”等新方式由点到面推动当地工业化发展,非洲从中国进口贸易额超过50%集中在机电、高新技术产品领域。截至2021年底,中国与15个非洲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在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园区等示范项目带动下,累计投资21个项目,直接投资超过430亿美元,设立各类企业3500多家,聘用非洲本地员工比例超过80%,直接和间接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从现代基础设施到高附加值制造业,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推动当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其改变长期发展动能不足贡献力量。

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正成为国际合作模式的引领者。如何让工业化、现代化经济走进更多发展中国家并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合作要解决的世界发展难题。新技术条件下,科技创新合作、蓝色经济合作、数字经济等领域成为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重要方向。中非“一带一路”强调通过合作向创新要发展,让合作方共享发展新机遇、共享技术进步。技术革新带来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带动发展理念进步和合作方式转变,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成就为世界更广泛国家开展互补性合作、实现更大范围内均衡发展积累了经验。

中非人口超过全球总数的36%,中非共同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中非合作,不仅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营造良好合作环境,也需要非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贸便利化水平,更好参与全球产业合作。

东亚地区在多元化合作中受益

主持人:“一带一路”如何促进中国与东亚国家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繁荣?

沈铭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一带一路”合作是一种多元化合作机制,在东亚地区其多元化特征尤为显著。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经济走廊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第一阶段,“硬件”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了跨国经济走廊建设基础。以中南半岛为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不仅合作推动了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陆港网建设,还推动了以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代表的国际产能合作。同时,中国钦州产业园区与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区共同开辟了“两国双园”合作新模式,中国菲律宾“两国双园”、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合作项目也不断充实本地区“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贸易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受益最为显著,到2030年本地区贸易将提高3.8%,其中泰国将提高14.9%、马来西亚将提高12.4%。

二是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机制化建设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自由贸易区是“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亚洲开发银行在跨国经济走廊案例研究基础上,指出经济走廊发展需经历四个阶段,除交通基础设施和促进产业发展外,第三阶段要以贸易便利化为主。事实上,为本地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重要合作基础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于2015年完成“升级”,2019年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此次“升级”将原产地规则从过去单一标准大幅转变为选择性标准,并优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时,双边贸易额为548亿美元,2021年双边贸易额达8782亿美元,2022年1月至5月,双边贸易额实现3712亿美元,中国和东盟连续两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仅达成90%的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还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大幅削减非关税壁垒,改善地区发展环境。2022年世界银行研究显示,综合考虑削减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优化原产地规则等因素后,到2035年RCEP有望提高东亚成员出口3.7%、进口3.6%、实际国内生产总值0.49%。

三是区域价值链网络深化。在东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客观体现为区域价值链进一步深化和重塑。2022年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显示,如果不考虑中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在近30年内一直徘徊在40%。如果考虑中国,本地区的内部贸易比重提高至50%。这表明,中国作为地区生产网络的核心,在“一带一路”带动下不断加深与区域内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推动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亚洲开发银行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亚洲区域价值链参与度从2000年约65%提高至2019年的68.4%和2020年的68.9%,亚洲复杂区域价值链参与度也从2000年的23.4%提高至2019年的25.3%和2020年的26.0%。这体现出亚洲经济体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区域价值链网络的足够韧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21年中国、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东亚经济体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4262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26.9%,反映出投资者对东亚地区产业链整体看好。

东亚地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要以战略、规划、机制对接促进跨境经济走廊建设。跨境经济走廊的最终实现需要做好不同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政策协调。东亚地区基础设施“硬联通”需逐步转向制度“软联通”,通过深入细致的政策沟通,对接各国战略、规划、机制,推动通道经济真正发展成为走廊经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二要从扩围、提质、增效三方面发力,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RCEP扩围和升级,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境等新规则谈判,提高自贸区综合利用水平,更好释放已签署自贸区的政策红利。三要加大对后进国家的能力建设,帮助其深入参与全球和区域价值链。辅以“早期收获”单向非互惠市场开放,帮助后进国家更好参与区域价值链,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

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建设成效明显

主持人:欧亚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地区合作与经济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徐坡岭(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推动欧亚地区经济合作、带动欧亚地区国家与中国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欧亚地区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纽带。

道路管网基础设施等架起欧亚大陆商贸和产业合作的运输物流纽带。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东西方商品货物交换和贸易的大动脉。新时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用铁路、公路、油气管道、通讯线路代替了过去的骆驼、驿站,以更快、更强、更便捷的运输能力,带动中国和欧洲之间广大区域的消费品、零部件、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等商品货物流通。穿越欧亚大陆的铁路大动脉、公路运输线、油气管线,串连起物流网络并飞速发展。以中欧班列为例,截至2022年1月,已通达23个国家18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5万列、运送货物超455万标箱、货值达2400亿美元。2016年—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至15183列,年均增长55%;运输货物品类扩大到汽车配件及整车、化工、机电、粮食等5万余种;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在中欧贸易总额中占比从1.5%提高到8%。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成为欧亚大陆上的“生命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方式为中欧班列。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2021年中欧班列全年发行超过1.5万列,发送146万标箱,同比增长22%,其中包括疫苗、口罩、医用设备等重要防疫援助物资与捐赠物资。为加大运量提高效率,中欧班列在巩固既有主要通道基础上,与相关国家合作开辟了跨里海、波罗的海以及经乌克兰、芬兰等国家的新通道,推动形成“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中欧班列境外通道网络格局,累计向德国、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1362万件。中欧班列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纽带,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园和产业投资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纽带。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连通的过程中,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投资建设了多种类型产业园,旨在发掘促进相关产业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比如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依托中塔两国优势打造现代化棉花产业基地,带动当地棉花种植纺织产业发展。这是从棉花种植到籽棉加工、纺纱、织布、印染和成衣加工的一条完整纺织全产业链项目,产业园旗下的中泰(哈特隆)新丝路农业产业有限公司负责25万亩棉花种植,中泰(丹加拉)新丝路纺织产业有限公司负责纺织业生产。从2014年投产到2019年全面运行,累计生产纱线24321吨,销售纱线22207吨,实现营业收入约6591万美元,纳税约448万美元,直接解决6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2000多人就业。2020年以来产业园逐渐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对稳定东道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类似还有乌兹别克斯坦的鹏盛工业园、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等,这些工业园区对推动东道国经济开放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发展战略对接和区域经贸合作的纽带。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走进中国市场,甚至国内产业布局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向挂钩,成为沿线国家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考量。比如俄罗斯2019年关于国家项目和产业布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最主要的8个联邦主体的工业制造业和农业开发项目布局都设在连接欧亚的铁路、公路网沿线,俄罗斯欧亚经济走廊建设与我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完美重合。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大加速了欧亚区域经贸合作发展。包括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国—格鲁吉亚自贸协定、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合作推动促进的结果。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基于:大项目、长周期投资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设施和地区经济合作的公共产品;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市场、大规模投资和先进技术;与东道国政府良好沟通和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不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欧亚地区的社会贫困问题、收入不平等问题仍然突出,新工业革命在欧亚地区还存在数字鸿沟。这些因素阻碍了地区市场扩大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在民营投资、社会项目投资和地区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方面获得更多东道国社会支持,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目标。

2022-07-06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6777.html 1 <p> 共建“一带一路” 开创美好未来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