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及其世界意义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这为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规模都居世界首位。从全球范围看,要实现涉及数亿农民的农业现代化,至今尚没有先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能够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基石,也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必然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比较概念,既是推动传统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不断赶超农业现代化先行国家的过程。其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重要标志是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把农业现代化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当时人们把农业现代化主要理解为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和良种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展战略转型和体制转轨,农业现代化在建设实践中逐渐被赋予科技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融合化、绿色化、智能化等丰富内涵。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这一道路进行了具体化,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这一道路阐释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其科学内涵,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从中国国情农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中国道路。
一要把握“大国小农”特征。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形态。目前,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其他均属于世界银行划定的“小农”范畴。这种小农户将会长期存在。将小农生产有效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走“大国小农”国情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二要把握基本制度特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三要把握发展阶段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任重而道远。深刻把握基本国情特征,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推进战略。这种战略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目标协调。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粮食消费量巨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底线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又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发展,实现多目标的统筹协调。二是多主体协同。既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创新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政府、市场和农民协同互补形成发展合力。三是多路径并举。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大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推动农业向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融合化、工业化、社会化、绿色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四是多模式并存。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条件和特点千差万别,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形式,走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世界意义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农业现代化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即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规模化农业模式,以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农业模式,以及以法国、意大利等为代表的高值特色农业模式。这些模式尽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中国拥有数亿农民,“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立足自身国情,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和理论创新,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世界农业现代化理论。这一道路还将为世界农业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了世界农业生产率增长,为加快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中的数据,2019年中国农业劳均增加值约为5609美元(含农林渔业,2015年美元价),比1991年增长了约4.87倍,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约1.80倍,中国所在的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增长了约3.25倍。这期间,若以世界平均水平为100,中国农业生产率相对水平由66.3%提升到139.0%左右;若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为100,中国农业生产率相对水平由67.2%提升到92.8%左右。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对世界农业生产率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大幅提升中国和世界的农业生产率,由此加快世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中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早在2013年,中国就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到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按稻谷和小麦计算的口粮自给率近年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还要看到,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兴农,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业减排固碳和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和强度持续下降,而利用率则不断提升。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将有利于推动世界农业绿色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有利于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仍有5亿人左右,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总量规模大、所占比重高。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意味着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增收贡献率,由此将增进中国农民福祉,促进世界总体福祉水平的提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