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解决强制执行难

李万祥

日前,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从国家立法层面推进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维护权益,可以增强发展信心和法治获得感,促进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维护法律权威。

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2016年至2019年,全国法院用3年时间集中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联合失信惩戒等多措并举,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以立法方式健全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有助于保护产权、维护交易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据统计,2019年以来,人民法院年均办理1000多万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年均在1.85万亿元。大量市场要素和资金通过执行程序得以重组、释放,激发和保持了市场活力,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经营压力和生存困难,通过民事强制执行程序及时兑现胜诉权益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人民法院执行措施的合法性、适当性、精准性也提出更高要求。

以实践需求明确立法方向。通过完善民事强制执行法律制度,首先可以规范人民法院执行行为,兼顾效率和公平公正。一方面,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加强法律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措施精准性,对限制消费、限制出境和拘传等措施予以明确规范,确保法院判决的“白纸黑字”变为真金白银。另一方面,要注重依法依规执行,将执行权关进制度铁笼,杜绝消极执行、乱执行等执行不规范问题,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确保执行措施平等保护各方权益。例如,符合退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要依法及时解除限制、修复信用。其次既要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成果,也要强化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配合协助义务,在全社会形成合力。解决执行难题不是法院“自家的事”,而是全社会“大家的事”。

通过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进一步健全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就是要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彰显诚信原则,有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2022-07-02 李万祥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6516.html 1 <p> 立法解决强制执行难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