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环境需要恒心和毅力
近几年来,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明显能感受到,天蓝了水清了,飞禽走兽也越来越常见。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16个区均有鸟类猛禽的调查记录,哺乳动物中的豹猫不时在山区现身,黄鼬更是大大方方出没于中心城区……从雾霾频现到蓝天碧水常在,从生态环境恶化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北京用长期、持续地投入,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和毅力,换来了更加宜居的大北京。
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像人类不断在追寻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一样,野生动物同样择良木而栖、逐水草而居。要想把它们留住,纯净的环境底色、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可或缺。而北京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生态多样性的修复,是各环境要素综合保护、系统治理理念和举措的整体呈现。
而今,北京拥有全国最优的车型结构,对重点企业量身定制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方案,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森林覆盖率已达44.6%;北京还通过生态走廊建设、综合治理和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为恢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仅以永定河为例。近十年来,北京在永定河流域开展了生态走廊建设、综合治理和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2020年至2021年,在永定河流域调查记录到的各类生物有3600余种,其中记录鸟类200余种,涵盖猛禽、游禽、涉禽、攀禽、鸣禽和陆禽六大生态类群;记录鱼类30余种,包括黑鳍鳈和宽鳍鱲等保护物种和指示物种。
变化的不只是永定河流域。有调查报告显示,对水质要求苛刻的黑鹳,分布范围已从房山扩展到整个生态涵养区;需生长于清澈、流动水体中的北京水毛茛在怀柔和密云均有分布;生存于清洁水体中的黑鳍鳈、宽鳍鱲等也出现分布范围扩大和数量增多的现象。“十三五”期间,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8.6%,为生物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栖息地,生态修复效益初步显现。
动植物品种多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搭建更稳定的生态系统。众所周知,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许许多多条食物链组成复杂的食物网,则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在动物世界中,食肉动物是高级消费者,其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迎来猛禽、食肉动物这些高级消费者具有标志性意义,让它们留下来、生活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要使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得以巩固,让“北京湾”永续生机,还需要长效机制来保障。如今,《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已为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量身定制了法治“保护卡”,《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1年—2035年)》中明确的67.9%的自然岸线保有率,为大自然守住了“家门”。从生态涵养区到中心城区,从山区河流到城区平原,生态环境的优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将使北京成为可以“诗意栖居”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