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复工复产最宝贵原动力
从新冠肺炎疫情中逐渐走出来的上海,如今进入了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新阶段。接下来,经济的复苏、信心的修复将成为这座城市的又一考验,尤其是如何让占上海企业总数九成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尽快脱困、恢复、继续生存,成为当务之急。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上海的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现金流压力,有的甚至按下“暂停键”,亟需复工“回血”。同时,有的企业既盼着复工又害怕复工,因为复工后人工、房租、物料等要素费用结算会让现金流更加吃紧。结合当下的复工成本、复工效率以及对市场环境、产业链前景的不确定,不少小微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可以看到,一些市场主体在具备复工需求的同时,缺乏足够的底气和动力。都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时的上海企业需要迎难而上、凝聚信心,尽快弥补损失,缓解现金流压力。不过,信心修复也非朝夕之功,需要各方努力,形成共识,让企业“想复工”“能复工”。
信心源于稳定预期。目前,已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用八大方面50条措施全力助企纾困。同时,这也对政策落实落细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同行业企业面对的困难问题不尽相同,因此政策举措要更有针对性,助企服务要更高效到位,做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对一些政策没有照顾到的、涉及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的共性问题,也要灵活施策,让企业对纾困政策有切实的感受度和获得感,增强企业对经济恢复的信心和复工意愿。
信心源于消除顾虑。全面复工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上下游复工进度不同步导致的复工顾虑和困难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在“链式复工”上下更大功夫,对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统筹考虑,提升复工复产整体效应,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另外,很多在沪企业疫情期间遇到合同违约、项目搁浅等情况,如今的市场环境让不少沪企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何为沪企修复形象、增强信誉提供条件,可能也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一起动动脑筋。
信心源于自我认同。上海即使遭遇严重的疫情冲击,但依旧拥有全国先进的制造设备和科研基层设施、完善的金融创新体系结构、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以及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管理水平和纠错能力。上海仍然是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这些不仅没有随着疫情而消失,而且构成了上海经济触底反弹的坚实底座。
综上所述,广大市场主体完全有理由坚定信心、从头再来,更有理由相信经历过极端考验的政府将更加高效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相信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工作的深入进行,上海将活力再现,繁华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