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创新激励要打通“最后一公尺”

本报记者 周 雷

科改示范行动实施两年多来,示范企业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6327.5亿元,企业经营效益和质量创新高。

日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专题推进会,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对强化科技创新激励工作进行再部署。

作为国企改革专项工程,科改示范行动于2020年初启动实施,加快培育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经过各方努力,示范企业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已基本完成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重点改革任务。与此同时,示范企业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数据显示,2021年,示范企业科技人员占比平均达到50.7%;研发投入强度达15.4%,远高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也高于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底,示范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855项,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1374件。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示范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9年增长34.5%和45.9%,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分别较2019年提高30.5%和20.8%。

“科改示范企业作为国有科技型企业中的‘先锋队’,探索形成经验的更大价值在于复制和推广。”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从不同层面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力、内生动力、系统合力和政策引力“四力”,是推广成功经验的重要抓手。

创新主体是开展科技创新的主平台。按照部署,三年行动要求的市场化机制各项改革举措,要在各创新主体内部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到今年年底,中央工业企业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要达到5%以上。鼓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主组建项目团队,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决策权。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资委提出,敢于打破不利于创新的分配格局,强化创新成效与薪酬双对标,将激励资源特别是增量资源,向稀缺、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

为促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近年来国资委坚持“应给尽给、能给尽给”原则,陆续出台了“五加、两减、一保障”一揽子创新支持政策,即考核加分、利润加回、投入加大、激励加码、改革加力,两金减出、容错减压和保障工资总额,其他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支持性政策。但一些企业还不熟悉、应用不到位。

“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些好政策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翁杰明强调,对于创新激励政策,要做到“学深吃透+集成运用+务实落地”。要让各级各类创新主体、创新链各环节、基层一线的每个科研人员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尺”。

此外,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要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加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方面的合规免责清单,进一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2022-06-13 本报记者 周 雷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5517.html 1 <p> 国企创新激励要打通“最后一公尺”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