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不容造假
眼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时期。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不少地方校招中断,毕业生只能参与网络招聘面试;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不少企业单位也缩减了招聘规模,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国计民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近日,教育部强调,就业工作压力越大,越要把就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千方百计开拓岗位、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上,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疫情给大学生求职造成的影响,教育部全新升级“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开拓更多岗位资源,汇聚央企国企和“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岗位资源,为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5月至8月的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冲刺期,教育部还开展“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努力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各地各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抗疫促就业、访企拓岗促就业等就业服务工作。
为防止就业数据虚报,今年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多头并举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一是毕业生本人可以登录“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或学信网,对本人毕业去向信息进行核实并在线反馈;二是通过国家政务接口、第三方平台等权威渠道对毕业生已签订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数据进行核查比对;三是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抽样调查;四是就业主管部门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举报。
针对以往存在的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毕业证、学位证与就业签约挂钩等现象,今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四不准”,明确规定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各地各高校应时时处处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心上,而非想尽办法人为“拔高”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