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评“印太经济框架”——
美破坏亚太经济秩序不得人心
法国媒体——
机制并无实质性优惠
本报记者 杨海泉
法国《回声报》评论称,美国召集12个国家加入其于亚洲建立的新经济伙伴关系“印太经济框架”。从理论上讲,该框架意图在一个越来越依赖中国增长和中国工厂的地区扩大美国影响力。美方宣称“将制定21世纪的新经济规则”。美国希望通过这一机制来鼓励其“伙伴”共同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尽管有一些国家同意加入美方发起的有关在供应链、清洁能源、反腐败和数字经济领域展开更密切合作的谈判,但它们并不愿参与会影响到与北京关系的所有过于政治化的倡议,毕竟中国是其主要经济伙伴。
评论称,如今东盟国家有近25%的对外贸易与中国有关,而在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15%。但美国占比仅为13%,欧盟和日本则低于10%。在此背景下,该地区国家对接受与美国强化战略紧密关系设有前提:一是美国能够为其提供经济增长的潜力;二是为其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关税优惠。专家称,东盟国家想要的是贸易,然而拜登政府未能向这些国家提出任何实质性优惠。尽管有包括盟友日本在内的地区伙伴发出相关呼吁,但美国排除了任何回归“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可能性,以及在“印太经济框架”内做出任何贸易让步,因为拜登害怕在距离美国中期选举还有几个月的时间里激怒公众舆论以及经济游说团体,这将不利于拜登在国会赢得多数席位。
保加利亚学者——
另起炉灶效果存疑
本报驻索非亚记者 蔡 淳
保加利亚国际政治评论员马丁·塔巴科夫在《新闻》网站撰文指出,华盛顿提出“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除了美日印澳外,还包括一些东盟国家。塔巴科夫认为,如果“自由和开放的印太”战略旨在遏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那么“印太经济框架”就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从确保供应链安全性,到采用国际贸易中的共同标准,再到限制敏感技术和原材料等。
塔巴科夫评论道,提出“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对其背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不参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一种替代方式。然而,“印太经济框架”能否真正替代中国主导的地区合作协议,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仍然值得怀疑,毕竟东盟国家尤其希望得到美方更多的市场准入许可,但美国的新倡议对此却只字不提。
俄罗斯媒体——
只是美国口号而已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春辉
俄罗斯主流媒体认为,“印太经济框架”实质在于对抗中国,但对于其成员国没有任何帮助。
“今日俄罗斯”网站发文称,“印太经济框架”不是贸易协议,不是投资协定,不是条约,也不是机构,充其量只是美国的口号,是其对抗中国的工具,无法提供任何严肃的经济承诺。由于自由贸易协定需要互惠,而美国无法向越南或印度等拥有廉价劳动力经济体提供市场准入,因此这只能是一个经济政策口号,是根据美国偏好制定的。类似于“蓝点网络”“重建更美好世界”等倡议,“印太经济框架”只是美国反华立场的最新噱头。由于其不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美国也没有作出严肃承诺,该框架最终难逃失败命运。
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媒体刊文称,对美国人来讲,重要的不是贸易关系,而是实施“印太地区”概念,并以此对中国地缘政治和经济进行包围。美方发起的对华制裁的“自娱自乐”应引起对俄制裁发起者的反思。
俄“Obzor Gazeta”网站发表评论称,“印太经济框架”目的是要形成一个以美国为首的遏制中国发展的排他性经济团体。无论拜登政府的倡议愿景多么宏大,都无法掩盖华盛顿制造分裂和孤立、破坏地区稳定和维护美国霸权的险恶意图。
非洲学者——
建“小圈子”做法行不通
本报驻比勒陀利亚记者 田士达
南非全国学生大会副主席布伊勒·马蒂瓦内在南非独立传媒网站发文表示,当今世界,脱钩、断供和施压等单边主义做法注定失败,建立“小圈子”或煽动意识形态冲突的企图也同样会落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抵制一切破坏包容、合作、沟通和尊重的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破坏全球治理体系。
肯尼亚南南合作智库负责人斯蒂芬·恩德格瓦在肯尼亚《星报》发文表示,美西方采取的单边主义做法行不通,其主导的赢者通吃规则只能将世界带回地缘政治紧张甚至冷战。面对百年未有的全球性挑战,各国命运与共的大船不能迷失方向。中国一直坚定不移支持多边主义,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利益争取更大主动权,相信中国将引领世界走向和平与繁荣。
印度媒体——
最好不要太过乐观
本报记者 施普皓
印度《商业标准报》以《印度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后为何必须谨慎行事》为题报道称,印度与美国在数字商务、劳工和环境标准等方面的观点有诸多不同。一直以来,印度不愿看到其加入的任何自由贸易协定采用西方国家制定的标准。单论此次“印太经济框架”,印度虽然是初始成员国之一,但对于该多边框架中的贸易、监管标准等问题却是准备最不充分的国家,因此该框架对印度是利是弊,结论还不好下。此外,文章还指出这一框架“地缘政治含义太明显”,印度如今加入该框架,势必给其未来的国际政策取向带来严峻挑战。
印度《金融快报》刊发文章,同样提出了“印太经济框架”标准与监管上的问题,认为印度与美国在标准一致性上可能会产生不少分歧。同时,文章认为,该框架仅涉及数据、环境、劳动力等议题,却没有关于减免关税的讨论。如果没有关税减免,印度要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满足框架要求,面临着不小挑战。对于“印太经济框架”,最好不要太过乐观。
柬埔寨学者——
本质是美遏华工具
本报记者 张 保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表示,“印太经济框架”目的是在区域内遏制中国,并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相竞争。中国在RCEP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正将亚洲经济转变为能够抵御保护主义和大规模贸易冲突负面影响的核心经济支柱。美国已经建立印太战略、四方安全对话以及五眼联盟等多层盟友体系,试图遏制和包围中国,“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用于巩固其与十多个亚太国家关系的又一工具,同样反映出其遏制中国的政治企图。
金平表示,“印太经济框架”并非自贸协定,并未提供市场准入或关税减免。它更具象征意义而非有效或真正的政策,是个政治宣示而非具体行动。而RCEP是多边贸易合作机制,其结构确保了所有参与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因为成员国都必须遵循统一的贸易规则。这种贸易协定能够有效对抗单边主义,是实现世界繁荣的坚强基石。而“印太经济框架”可能加剧地缘政治紧张。
金平认为,任何排除中国的地区性或全球性贸易框架都很难有效运作,因为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最重要组成,也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