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应对“技工荒”
——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系列谈之三
以装备制造业闻名的辽宁省,技术工人总量达460万人,是技工成长的沃土。然而,辽宁近些年来仍不断放大招缓解用工难。
近日,辽宁提出全面实施“技能辽宁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辽宁未雨绸缪是因看清了自己的短板:高级技工在技工中的占比小,仅为24%,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更低,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技工技能跟不上迭代需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招工难。比如在集成电路企业,招聘高级技工成为难事。技不配位,不是供给总量上的“荒”,是供给结构上的“荒”,说到底是高级技工“荒”。
辽宁如此,全国怎样?全国范围的制造业用工紧缺现象一直存在。有关部门发布的最缺工职业排行榜中,涉及制造业的不在少数。近几年人才市场技工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在2以上,高级技工缺口上千万人,且分布不均衡,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技工,是将技术梦想照进现实的人,一流的产品离不开一流的技工。再先进的设计方案,没有技工的精细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高级技工多了才不慌。辽宁“十三五”时期提出每年拿出12亿元新培养10万名高级技工和技师。“十四五”时期,辽宁省综合措施再发力,将下力气解决技工总量短缺、结构失衡的突出问题。比如,培训方面,鼓励定向培养,提高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评价、激励方面,遴选、奖掖辽宁工匠,杰出技工试水年薪制。
最近,面对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辽宁省内一批重点企业稳住阵脚。如华晨宝马不断扩建新工厂、连推新车型,快速复产的底气就在大批高质量的熟练工人召之即来,给华晨宝马新工厂及配套企业的“满血复活”带来用工保障。华晨宝马受益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学校和企业“无间融合”,以“订单培养”“缺啥补啥”方式为企业定制专门领域的“蓝领”技工,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精准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因需因时而动,技工大省的未雨绸缪,很有必要也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