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云南映象》能否蝶变归来

姜天骄

近日,中国民族舞蹈品牌《云南映象》传来解散的消息。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演出市场经济规模共335.85亿元,同比降低41.31%。相比话剧、音乐剧等艺术门类,舞蹈演出在演出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大。虽然演出行业受疫情影响不小,但《云南映象》目前的困境却不能完全归因于疫情。

《云南映象》运营方——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主要靠《云南映象》和《孔雀》两部剧目,杨丽萍是其核心资产和金字招牌。疫情虽然对演出市场有直接影响,但剧目单一、对核心人物过度依赖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导致团队经不起“风浪”的重要原因。

《云南映象》凭借艺术魅力征服无数观众,一度成为中国演出市场的现象级作品。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我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品牌,一张获得世界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云南映象》暂别舞台令人惋惜。人们关心疫情之后它能否重返舞台、再创辉煌,同时,也引发后疫情时代演出行业何去何从的思考。

从产品力看,《云南映象》创新升级的步伐有些慢了。《云南映象》在海内外巡演超过7000场,无论是商演场次、观众人数,都曾达到国内演出行业的巅峰。但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每天都有不同的“新文化”诞生。比如,国风歌舞类节目凭借技术革新,提高了制作水准,给观众带来更强大的视觉体验。《云南映象》一直强调原汁原味的表演,但在坚守的同时,也有必要与时俱进,在大胆探索中不断自我完善,传承发展。

从商业模式看,《云南映象》在深挖IP价值方面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只此青绿》演出成功后,出品方抓住机会迅速启动文创产品开发和周边产业配套打造,如联名葡萄酒、绿茶以及数字藏品纪念票等,为粉丝提供了新奇有趣的文化消费体验。这说明,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反哺艺术,将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抵御产品单一化带来的风险。反观《云南映象》,在这方面的挖掘和努力都不够。

从艺术规律看,《云南映象》仍应坚守创作初心。对于民营艺术院团来说,《云南映象》对舞台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肯定和学习。文艺演出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更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即便遇到了一时的困难,也不应动摇打磨艺术精品的信念。

《云南映象》当年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其大胆开拓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文化演出市场新秀辈出,无论是“搭车”综艺节目向线下引流,还是借“国潮”风笼络年轻一代消费群体,都契合了创新求变的发展思路。我们也期待《云南映象》早日完成华丽转身,蝶变归来。

2022-05-14 姜天骄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3843.html 1 <p> 《云南映象》能否蝶变归来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