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南梁“三棵树”

本报记者 陈发明 李琛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陕甘边界地区带领军民浴血奋战,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西北第一个工农民主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

今年12岁的王侠是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列宁学校六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这个南梁女孩还有一个身份:红色故事小讲解员。

“华池县列宁小学创办于1934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甘边区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在列宁学校旧址,王侠向记者讲述着学校历史。

去年秋季,家住南梁镇荔园堡村的王侠和同学们搬到了新校园。崭新的教学楼,各种教学设备齐全,8人一间的宿舍让孩子们告别了以前的大通铺。

“学校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为主题,实施红色教育工程。”列宁学校副校长蒋仕奇告诉记者,近几年,校内开设了“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四门校本课程,还组建了20多名学生参加的红色故事小讲解员队伍。

虽然是一所大山里的农村学校,但列宁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庆阳市排名前列。2021年,华池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7.1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8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孩子们在良好环境中成长,是南梁这片红色沃土孕育出的一棵“教育品牌树”。

1935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重要地位: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

红色旅游是南梁培育的“产业增收树”。南梁红色旅游景区被打造为甘肃18个大景区之一,191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包括南梁革命纪念馆片区、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片区、东华池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片区、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驻地旧址片区等。

2015年以来,南梁红色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红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全面步入小康的重要途径。

“在荔园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红色旅游。”南梁镇党委书记徐永宏说,当地整合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以“南梁壹号院”为龙头的农家乐发展迅速,以民俗文化一条街为支撑的香包、刺绣、剪纸等特色文化产品和羊肚菌、黑木耳等土特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南梁的“第三棵树”,是真的树;不是一棵,而是一片。位于子午岭林区边缘的南梁生态资源丰富,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也形成大量的荒沟荒坡。

2013年,庆阳市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规划每年利用宜林荒山造林100万亩以上。依据各区县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庆阳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方案:北部丘陵沟壑区,营造防风固沙林;中部及西南部残塬沟壑区,在塬边沟头、荒沟荒坡、油区矿区等重点区域营造水土保持林;东部子午岭林缘区以种苗培育为主,加大特色苗木和优良乡土树种培育力度。

站在南梁镇高台村九道梁山区的第五道梁上,60岁的李文军极目远眺,脸上满满的自豪。

“这些油松刚种下的时候只有20多公分高,现在已经两米五左右了。”2013年,家住陕北吴起县的李文军来华池县走亲戚,了解到当地发展育苗产业但苗木滞销,就产生了造林绿化荒山的想法。

从2013年到2020年,李文军流转荒山荒坡近9.72万亩,先后投资2000万元,种上了油松、沙棘、山桃、刺槐等树种。目前,南梁镇林草覆盖率已达76%。

“这近10万亩林子就是一座‘绿色银行’,按照流转合同,今后近一半的收益都会分给当地群众。”看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树苗,李文军感慨地说:“七八年的时间在这里种树,我现在真正理解了啥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2-05-05 本报记者 陈发明 李琛奇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3384.html 1 <p> 红色南梁“三棵树”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