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创”,绝非一哄而上
陈发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主体是“众”,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众”里寻“创”,通过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创业动力,孵化新成果,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但需要明确的是,“大众”“万众”虽然是广泛的概念,却不是广泛到没有边际、没有门槛。
近几年,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在推动“双创”过程中,政策扶持缺少精准指向,没有立足创新创业价值链的有机融合,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能跟“双创”沾上边就开出政策大力扶持。以致不少创客一哄而上,部分创业项目缺少基本的论证,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半途而废。本来是要孕育出百花齐放的好风景,但在某些地方却落得个一地鸡毛的烂摊子。
毋庸置疑,“双创”的初衷是要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实现更多可能,为社会带来更多就业、创造更多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鼓动创业,让宝贵的补贴资金为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埋单。还有一些地方对“双创”理解过于片面,对“新”热情有余,对“业”关注不足。如此“双创”,不是为创业者助一臂之力,反而分散了政策资源。因此,在推动“双创”过程中,既要立足广泛动员,也要把握精准导向。
在“双创”环境培育上,要分门别类区分层次。不同地域创新资源不同,不同领域创业规律不同,不同企业发展模式不同。比如,一二线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培育高精尖产业,但在一般县城里,一味求高、求新,既缺少人才基础,也缺乏产业链协同;技术密集型领域需要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转化平台,而劳动密集型领域则在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上更迫切;大企业的创新创业或许对行业政策、资本运作需求更多,而中小企业则可能更希望得到具体的资金扶持。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创业群体分类施策,围绕创新规律、创业需求打造不同服务平台,培育不同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畅通流动,不能一套办法管全局。
在“双创”主体扶持上,也要能者优先分主次。“创”源于“众”,但众众之间也各有不同。在同等规模的政策资源下,首先要保证的是“能创者”脱颖而出,其次才从“愿创者”里选育“良种”。对一些手握成熟技术等待孵化的科研人员创业者,落地即能见效,应该是“双创”优先扶持的“种子选手”;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的好项目、好苗子,助力一把就能成为创客,需加强后续跟踪支持;对一些立足实际,有潜力、有前景的创业项目,虽然来自“草根”,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也不是什么“新奇美”,但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应摒弃一味求新的观念,扶上马再送一程。
“双创”需要规模和数量,但不能唯规模、唯数量。创新创业真正的目标是调动各类资源要素,挖掘新的动力,激发人的活力,通过差异化的扶持,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体,真正创造出价值和效益,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