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选折射欧洲分化与矛盾

李鸿涛

当地时间4月24日,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大选第二轮投票中获胜,成功实现连任。本次大选期间呈现出的极左翼与极右翼崛起、社会激进化等现象,凸显法国政治与社会在面临多重内外冲击和巨大不确定性下正经历着持续动荡,侧面反映出欧洲社会当下的分化与矛盾。

此次总统大选的两轮投票被外界称为法国政治与社会现状的“显影剂”,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正引起法国乃至欧洲各界反思。

首先,法国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轮投票中,选民弃权率高达28%,创下196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显示出法国民众正对政治出现“疲惫”“厌倦”情绪,甚至对所有12名候选人提出的各类政治纲领都“不感兴趣”。法国ELABE民调机构数据显示,35%的弃权者认为“没有候选人与自己的观点一致”。

其次,法国传统的左右政党日渐式微。在大选第一轮投票中,共和党候选人佩克雷斯得票率仅为4.78%,社会党候选人伊达尔戈得票率仅为1.74%,这意味着法国传统政党已在国家层面被选民暂时抛弃,且各自内部仍面临着分裂与重组的巨大挑战。

此外,法国政治格局面临重新洗牌。传统的左右政治分歧正日趋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极端化、激进化候选人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与关注。极左翼候选人梅朗雄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率达21.95%,位列第三,而极右翼候选人勒庞则再次进入第二轮,并获得41.46%的有效选票,虽然二人都最终败选,但其在法国社会投射的影响与冲击短期难以消除。法媒分析认为,法国社会未来面临的将是以马克龙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中右翼、以梅朗雄为代表的极左翼和以勒庞为代表的极右翼的“三足鼎立”格局,将对马克龙新任期续推改革的步伐与效果形成掣肘。

法国当前日趋分化与割裂的态势背后有着深层次矛盾。一方面,马克龙第一任期内对产业、就业、税收等多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坚定不移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能源等领域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为法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各项经济数据一度回暖。但在部分涉及工资、退休、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强势的改革计划甚至进一步激化了底层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对立矛盾,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的双重冲击,法国经济正进入高通胀、低增长的疲弱时期,持续刺激这种矛盾对立情绪进一步发酵。另一方面,部分民众对于传统政党“轮番上阵”带来的政策摇摆、攻讦内耗充满失望情绪,认为这种缺乏长期性、连贯性与确定性的政策设计无法真正集中精力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无法真正深耕、激发法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仅是一次又一次相似的恶性循环。

有法国媒体将此次法国大选形容为“两个法国”间的争夺,一个是“开放、充满信心的法国”,另一个是“悲观、充满愤怒的法国”,这种复杂且矛盾的心态恰成为当前欧洲社会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法国始终是强化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从经贸、防务到技术、能源等各领域的主权建设,希望欧洲能够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但“马克龙版”的欧洲自主之路并不平坦。在经贸领域,区内发展差异化、失衡化明显,呈现双速乃至多速发展;在社会领域,欧盟团结的理念共识正日益削弱,并面临甚嚣尘上的各类思潮挑战;在外交领域,经历“美国优先”政治梦魇、英国脱欧等系列挑战后,欧洲日益觉醒的自主意识与被外部势力掣肘、利用的疲软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特别在俄乌冲突下,欧洲视美为跨大西洋伙伴盟友与美国视欧为维护自身优先权帮手的结构性、战略性定位差距更显示得淋漓尽致,也使得欧洲主权战略建设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此轮大选中,勒庞关于退出北约、指责北约将破坏欧洲稳定的论断并非偶然,而这一理念还获得一定规模选民的支持,这本身就值得欧洲领导人认真思考。

随着新任期开始,马克龙表示将继续聚焦安全、环保、经济复苏等重点议题,并更加重视购买力等民生议题。同时,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将加速“欧洲战略主权”建设,并以更加“独立自主”视角引领欧洲走出阴霾。但是,马克龙将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外部不确定性的挑战,更有内部极左翼、极右翼势力强势崛起、社会裂痕加大、发展失衡等诸多难题,而如何尽快弥合分裂局面、有效回应民众诉求、以更加自主姿态保持欧美间利益平衡则将成为考验马克龙政治智慧与检验其能否成为合格“欧洲领袖”的重要标准。

2022-04-27 李鸿涛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3067.html 1 <p> 法国大选折射欧洲分化与矛盾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