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估值管理机制

祝惠春

最近,随着券商资管私募规模的不断提升,市场关注的相关产品估值问题越发凸显。

多地监管机构陆续开出罚单,提示风险。例如,某头部公司遭遇北京证监局监管点名,负有直接责任的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被要求接受监管谈话。深圳证监局也指出,在日常监管中关注到,部分机构管理的私募资管计划在投资私募债过程中存在估值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一是未按照净值化管理的要求,对私募资管计划进行公允估值;二是对不同产品持有的同类资产采用不同估值方式,违反了相关法规关于估值一致性的规定。要求相关机构高度重视产品估值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合规意识,完善估值管理内控机制。

今年年初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各类理财、债券、信托产品不得保本保息,也不得刚性兑付。在这个转型趋势底色之上,基金估值问题开始广受投资者关注。公募基金由于信息披露规范,相关模板和表述格式化、标准化,市场质疑较少。但是一些私募资管计划、专户产品等从监管角度看,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估值管理内控机制不到位,导致估值问题频发。

2017年,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投资基金估值业务的指导意见》,就基金估值业务和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进行规范。而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定期对资产管理计划估值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必要时调整完善,保证公平、合理。当有充足证据表明资产管理计划相关资产的计量方法已不能真实公允反映其价值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与托管人进行协商,及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净值进行调整。

但是,目前市场环境和监管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述相关规定比较粗略,细节约定不那么详细,执行起来会有打“擦边球”现象,且没有根据资管新规、新会计准则等进行最新配套更新。资管私募如何采取科学的估值程序、合法的估值方法、合理的定价逻辑,这些都需要更加明确的可操作的行业估值指引。正如有网友指出,呵护机构不能“过”,脱离行业发展本源。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监管的“探照灯”频频关注私募产品估值问题。

不过,相关机构也有苦衷。券商私募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与机构业务的发展密不可分。部分机构客户与券商在估值方面存在理解分歧,也会提出相应意见和要求,不然就“用脚投票”。当然,这并不是为违规行为开脱,但背后的治本之策也需要思考。

随着财富管理需求的大爆发,资管产品发展面临新机遇。但也正因为其“新”,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问题。问题是导向,也是着力点。如何以“有序”促“长远”,以规范和监管促发展,都是投资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既扎密监管篱笆,也要给资管产品足够发展空间,保障资管新规真正落地实施,在这个方面,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笔者建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应尽早出台最新的相关估值指引,以更有效指导行业发展。有了行业明确、可操作的规定,相关机构想打“擦边球”也打不着,行业对公允价格的理解达成共识,风险防控更完善,有利于减少纠纷,更好保护投资者权益。

2022-04-25 祝惠春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2930.html 1 <p> 完善估值管理机制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