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促农业国际贸易
近日,农业农村部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建设500个左右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推动果菜茶鱼等优势农产品出口。2022年,全国将认定100个左右农业国贸基地,培育打造农业外贸骨干力量。
建设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20余年,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468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我国农业在某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卡脖子”问题,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够强,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仍面临着不小风险挑战。加上有的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导致不少农产品出口受制于人。因此,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已是大势所趋。
高品质是实现高水平开放的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成为必然。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更严格的标准倒逼品质提升,并对接国际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规则,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还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依托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体验经济等多业态,实现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带动农产品功能创新型转变。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业出口贸易基地,正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有力抓手。
通过农业国贸基地建设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可集聚企业、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激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接下来,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国贸基地、农业合作平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各类基地平台建设,形成强基地、促出口的工作合力和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比如,山东潍坊农综区为农产品出口量身定制快速通关新模式,就是较好的做法。
除了在品质提升、平台建设上发力,农业开放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选择地引进高质量绿色外资农业项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应用。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作为农业高水平开放主力军,可在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高端科技人才引育、科研团队组建上下功夫。相关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及产学研合作交流机会,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此外,还要继续实施农产品贸易种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保障。应培育更多外向型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及贸易企业,做强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农业发达国家合作,通过在境外布局产业园、建设研发育种基地或海外并购等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沟通,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农产品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开辟更多贸易市场。应加强金融组织对农业项目的投融资支持,扩大农产品出口信贷保险覆盖面,完善市场预警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经营成本和交易风险。
不可忽视的是,应注意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坚持市场导向,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融入地方特色,及时申请注册品牌标识,塑造具有地域性的“金字招牌”,全力推动我国优质农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做好农产品对外宣传推介,可借助“互联网+”,通过各类经贸洽谈会、专场推介会、展销会、云商博览会、直播平台加强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