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感恩奋进攀新高

——赣南原中央苏区纪行(上)

本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革命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考察调研,为革命老区发展擘画蓝图。老区不老,容颜日新。本报今起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开设“老区新貌”子栏目,展现老区人民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实际行动。

巍巍罗霄山,滔滔赣江水。踏上赣南大地,瑞金、兴国、于都、石城、信丰、上犹、会昌、安远、寻乌……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起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90多年前,正是在这片热土上,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孕育生长,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书写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革命老区的赤诚大爱,亲自谋划和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十年振兴路,一曲奋进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今天的赣南大地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一幅民生殷实、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围坐长条凳,蔬果摆上桌,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前来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游客一拨又一拨。“入股分红、务工收入、民宿收入,去年家里年收入20多万元。”坐在客厅的板凳上,村民孙观发算起了收支账。孙观发说,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里不仅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富硒蔬菜产业合作社,还全面启动了乡村建设行动,村民的生产生活正快速改善。

作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直至“十一五”末,赣州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成到四成,贫困发生率高达26.71%。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赣南老区振兴发展。从2012年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1年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再到今年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获批,赣南苏区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2020年4月,赣南宣告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8年累计减贫192.0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9年的0.37%。

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个体的生活跃迁。连日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黄小勇,正忙着给石城县的致富带头人“传经送宝”。通过入股分红、提供就业岗位、免费技能培训等方式,黄小勇已带动300余名脱贫户发展葡萄、脐橙等绿色产业增收。仅在石城县,目前已有3327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不仅仅是石城,宁都县蔬菜基地的丝瓜、辣椒直销粤港澳大湾区,上犹县的高山富硒茶叶远销国外,安远县、寻乌县的赣南夏橙已在网络预热销售,南康区的现代家居产业、于都县的纺织服装产业拥抱全球市场……赣州市在创新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发展现代产业,增强“造血”功能,联接了九成以上的脱贫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9年领跑全省。赣州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累计超5000亿元,年均增长超20%。

腰包越来越鼓,居民幸福感越来越强。今年93岁的安远县欣山镇东门社区市民王静桢觉得,她的晚年生活很幸福。县里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派来”的助老员黄华仪,不仅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求援等服务,还常陪老人家拉家常。如今,赣州市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1.7%的行政村。

今天的赣南大地,万物繁盛、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舒展。赣南人民也将感激写进了山歌里:“哎呀嘞……砍柴全靠好镰刀,撑船全靠好竹篙……同志哥!党的恩情比山高,感恩奋进攀新高。”

2022-04-16 本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赣南原中央苏区纪行(上)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2387.html 1 <p> 感恩奋进攀新高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