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以下简称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原创性贡献。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系列新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经济发展、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所在。
供给侧与需求侧辩证统一
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因此,无论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都十分重视对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关于生产与需要思想精髓和合理吸收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这对新范畴,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这些论述,不同于马克思对供给与需求概念及关系的论述,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仅从狭义“价格视角”和“数量的关系”所理解的“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创新发展出了包括数量、结构、制度(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四重关系”的广义“供给侧”和“需求侧”。这里,“供给侧=供给量+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体制机制)+供给政策”;“需求侧=需求量+需求结构+需求制度(体制机制)+需求政策”。以这对基本范畴为基础,进一步界定了“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需求侧管理”等重大理论范畴,从而在尊重供给与需求客观性的基础上,加入“结构性、制度性、政策性”等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至于定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这进一步发展了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不再只讲它“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了,而是讲需求侧管理既要注重总量,也要注重“结构性、制度性、政策性”,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调传统消费不能废弃,而是要升级和加强;强调投资需求同样重要,但要优化投资结构,保证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优先获得投资。
理解二者关系是重要“枢纽”
我们之所以说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辩证关系是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枢纽,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运用它来分析研判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怎么看、怎么办”,而且运用它来阐释回答我国经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因此,只有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科学内涵及辩证关系,才能更好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逻辑。
第一,有助于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早在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鲜明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与“需求侧”息息相关。“我们的奋斗目标”,即“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与“供给侧”息息相关。这就清晰回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髓和要义。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这一论断中的“人民福祉”“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讲的是“需求侧”,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则讲的是“供给侧”怎么办的要求。
第二,有助于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侧”来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回答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供给侧”该怎么办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需求侧”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更是对症下药,从“供给侧”一一对应开出“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有助于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高质量发展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其中既从需求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从供给侧讲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具体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可以说,供给侧与需求侧辩证统一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
第四,有助于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对于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依据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辩证关系,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如何畅通供给与需求三个层次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思路和基本举措。从需求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优化需求结构,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从供给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必须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从“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