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必修课”早修早主动
对制造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制造强市佛山为何先人一步、倾尽家底购买这张登上未来的“船票”?痛点的倒逼,于腰部企业如此,对地方政府亦然。
早些年在珠三角地区聊起机器换人和数字化智能化,节省用工成本是第一考虑。时至今日大家的感受是,土地的约束更甚于人工。南海一名村干部就很了解企业家的苦衷:10年前从一块二三十亩的土地上起家,到今天发展为几千万元、几亿元规模的腰部企业。继续留下,拿不到新地、扩不了产能;如果外迁,又舍不得土地上附着的产业氛围、政府服务和员工基础。同样,对地方政府而言,跑掉一家腰部企业,可能损失数千万元的税收、上百人的就业机会!想要破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土地困局,只能向数字化智能化要产能、要效益。
对国内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城市来说,这门“必修课”,早修早主动。佛山用实践赢得了先机,也为其他城市带来了思考和启发。
思考在于,究竟扶持谁,账要算明白。头部企业不在乎锦上添花,腰部企业却亟需雪中送炭。数字化很烧钱,企业即便已砸了锅底投入转型,若项目体量不够,评审时也很吃亏。在佛山,从市到区再到镇构筑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扶持体系,企业够不着市里的奖补,区里镇里接着补贴;做不起示范工厂,可先做做示范车间乃至“体检诊断”……有的放矢的政策,为尽可能多的腰部企业提供了在春风雨露下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机会。
启发在于,风险不足惧,唤醒了意识就是成功。佛山百亿元政策投下去,能撬动多少资金?南海区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奖补有多少会“打水漂”?风险收益的计算不能只看钱。正如行业协会所说,以前请老板开会商讨数字化转型,人家派个小文员、小财务来听算给个面子,而现在来的都是董事长、总经理。也如服务商所说,镇长们争着讨教计策,居委会竞相邀请去社区宣讲,订单签到手软,人手不够用了……当转型的信念激荡出强大的内生力量,半信半疑者开始试探前行,浅尝辄止者开始全方位实践,这百亿元巨资花得当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