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不应重建轻管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千园工程’”,最新出炉的上海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千园工程”摆在了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品质的重要位置,并明确提出今年要新建公园120座。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各类公园数量532座的基础上,上海离“千园城市”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公园,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体现城市形象和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仅是上海,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兴建公园,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有的城市甚至已经提前建成了“千园之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千园工程”过程中,公益性公园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一方面扩展了城市绿地空间,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管理问题。比如,市区内的不少口袋公园往往面临着人流量剧增带来的公园绿化面积不足、设施承载压力较大等问题,公园保洁、安保、设施维护面临困难。郊野公园则出现设施利用率偏低等问题。
因而,“千园城市”不可重建轻管,不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尤其是加强对公益性公园的有效运营管理,更是衡量一座城市软实力和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标尺。
打造公园品质,前期设计是关键。城市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促进沟通交流的场所。因此在设计初期,就要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将景观与人文结合,构建符合地域特点的活动空间。比如,在老人多的社区公园多设计一些扶手栏杆,在规模大的郊野公园设置清晰的路标指示牌,在人流量大的公园多设计一些垃圾站点和卫生间等。
保障公园维护,资金投入不能少。当前,城市公园的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因此要合理规划资金用途,注意建筑设计过程的节约,为日常维护管理预留费用,同时也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争取合理支持。
增强公园管理,部门联动有必要。公园管理涉及公安、城管、市容、环保等多个部门,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联动机制,联合有关部门,针对公园管理过程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加强劝导,对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城市建设素有“三分建、七分管”的说法,城市公园也不例外。“千园工程”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专业性的建设工作,应坚守公园城市服务于民的初衷,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推动公园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彰显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