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处修改聚焦“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
本报北京3月11日讯(记者顾阳)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1日上午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共补充修改92处。国新办11日就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举行解读吹风会,国务院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内容修改情况并回应社会关切。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补充修改主要集中在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3个方面。
稳经济方面,涉及财政、货币、就业政策以及保供稳价、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内容。比如,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效支持方面,将“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补充修改为“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方面,补充了“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等;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方面,补充了“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打击哄抬物价等行为”。
促创新方面,涉及支持基础研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制造业发展等内容。比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补充了“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深化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等;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方面,补充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补充了“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高应用能力”等。
惠民生方面,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服务等领域修改近30处。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在描述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时,增加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的表述。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关于“今年如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提问时,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客观上加大了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今年将重点抓好农业生产、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
聚焦百姓关心的看病难题,报告增加了逐步提高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的内容。
向东指出,当前,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另一方面,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要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流行水平。
目前,我国有100多万乡村医生,但仍存在数量相对不足、学历水平偏低、待遇保障较差等问题。向东介绍,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的表述,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医,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一老一小”问题也要统筹解决。“政府工作报告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前增加了‘多渠道’3个字,就是要动员各方面资源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向东说,包括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等。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补充了“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等内容。向东表示,这些修改就是要让老年人基本生活更有保障,注重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