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油气储备体系建设
应把油气储备体系建设摆到与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形成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和生产经营库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和其他储备方式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
受地缘政治冲突刺激,国际油价自2014年以来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在世界油气市场举足轻重。持续升级的俄乌冲突,再次引发人们对能源价格飙涨和能源供给短缺的担忧。
此番油价“破百”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全球原油需求稳步恢复,但国际原油库存和闲置产能两大关键指标都处于历史低位,造成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全球碳减排浪潮下,许多国家和企业削减了勘探预算,上游油气投资持续减少。此外,扑朔迷离的国际局势,加剧了全球原油供给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短期内资金情绪助推,使得国际油价迈向阶段新高。
考虑到高油价潜在的破坏性冲击,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声明称,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并评估启动应急石油系统的必要性,IEA成员国随时准备采取集体行动,确保全球石油市场供应充足。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纷纷表示,如果俄乌冲突影响到全球石油供应,将考虑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IEA成员国的石油总库存接近41.6亿桶,其中15亿桶为政府应急储备。
受IEA成员国石油抛储消息影响,国际油价一度短线下挫。但考虑到全球日均1亿桶的石油消费量,各国释放的储备量很快就会被供不应求的石油市场吞没。从中长期来看,石油抛储难以对油价产生持续影响。去年11月,在施压“欧佩克+”增产未果后,美国批准从战略石油储备中释放5000万桶原油,以应对不断飙升的油价。但截至目前,仍未抑制住脱缰的油价。
虽然无法彻底扭转涨势,但战略原油储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这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联合行动,其宗旨是成员国共同采取措施,控制石油需求,在紧急情况下分配石油,并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储备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
从西方国家的经历来看,虽然战略石油储备不能从根本上抑制石油短缺带来的价格上涨,但在应对某些突发事件,一定周期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石油市场,还是很有效的。2005年9月,为帮助缓解因美国飓风造成的石油市场紧张局面,IEA宣布,该机构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为期30天,总计投入市场的石油将达6000万吨。这是在和平时期,IEA及其成员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动用石油储备行动,最终促使当时的国际油价连续大幅回调。
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原因,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世界石油市场变化,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存在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其二,国际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内大幅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降低GDP增长速度,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因此,建立成熟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2001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并规划从2003年起,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从目前可查的国家公布的最新石油储备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年中,我国已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3773万吨。总体上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规模、结构、体制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作为油气进口大国,应把油气储备体系建设摆到与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形成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和生产经营库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和其他储备方式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供气企业、管输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和应急体系。多措并举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油气供应中断和价格波动。
从更高维度来看,在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的同时,应健全能源供应保障和储备应急体系。统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种极端情况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能源储备设施布局,完善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探索建立氢能产供储销体系。积极推动流域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提升水库储能、运行调节和应急调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