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设计师李兴钢—

从“鸟巢”到“雪飞燕”

本报记者 韩 叙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亲历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奥运场馆的诞生与成长。

在成为“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之前,李兴钢在建筑设计圈里已经很有名了。不过,真正让他“出圈”的还是“鸟巢”。

2002年,著名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德梅隆想要寻求一位熟悉中国文化且有国际视野的合作者,共同完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的竞赛设计。李兴钢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用他自己的话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的时候,感觉自己“翻越了一座世界高峰”,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

在成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总设计师后,巨大的压力又如期而至。

以谦卑面对自然

李兴钢对建筑和环境的思考可以用“胜景几何”4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就是人工与自然要相互成就,通过将自然纳入建筑本体要素之中,实现使用者的诗意栖居。

当这一审美遇上绿色办奥的理念,冬奥会延庆赛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想就诞生了。“山林场馆”意味着低调消隐的建筑哲学,将场馆巧妙“镶嵌”在自然山林环境中,实现建筑景观与绿水青山的有机融合;“生态冬奥”则要求场馆建设运行、赛事举办等必须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从而保存、保护好相关的人文、生态、环境资源。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就是这一设计思路的典型代表。与国内外滑雪中心山顶缆车站的传统设计理念不同,李兴钢并没有把高山滑雪的出发建筑设置在山巅之上,而是选择在与山顶齐平的避风之处。

“把房子嵌在山顶下面,是一个天然的避风做法。这样建筑就可以‘自我保护’,而且保温效果也更好。”李兴钢说,相比于让建筑“凌驾”于山顶上,他更喜欢这种设计。“你看我们中国那些山水画中,亭台楼阁很少被安排在山顶上,都是在次高峰的位置,或者依山而建。这种构图既表达了一种对大自然的谦卑姿态,也是一种巧妙的生存智慧。”

“2017年刚开始做延庆赛区设计的时候,我画了一幅草图,特意用了‘立轴山水画’的构图。今天来看,这幅草图已经变成了呈现于大家眼前的实景——一幅大型实地山水立体画卷。我们希望建筑的位置合适、合宜,而且不抢夺、不破坏整个山水环境的风采。点缀在山水之间是最好的。”李兴钢说。

以冷静面对困难

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海陀山区域。这里山高林密、谷地幽深、地形复杂。在这个建设用地极为狭促的地方,要集中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以及大量配套设施,难度可想而知。

更难的是,在如此严苛的约束条件下,还要实现延庆赛区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山林场馆,生态冬奥”。而且,这种依托于重大赛事活动的特殊场馆建筑群,与大部分建筑师更熟悉的城市单体运动场馆设计要求截然不同,怎么办?

“困难太多,确实容易抓狂。”李兴钢说,“但‘抓狂’一会儿就行了,还得赶紧冷静下来努力思考。”经过一次次讨论,设计团队创新推出了“以设计带需求、以场馆带规划、以科研带工程”的工作方式,针对特定技术问题开展设计研发工作,解决工程难题。

这一思路很有些“逆向思维”的味道,也就是从目标倒推路径,找到关键节点解决问题。这大概也是延庆赛区能够在如此多“不可能”的环绕下,实现既定目标的原因。

最终,项目团队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构建起“冬奥会高山滑雪场馆和雪车雪橇场馆设计、建造和运行”“冬奥雪上体育场馆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全过程冬奥遗产长效利用”三大技术体系,打造出地形复杂、地质脆弱、气候严苛、生态敏感、场馆集约等建设条件下的绿色冬奥工程范例,使我国雪上场馆建设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我国高难度雪上场馆建设空白。更难得的是,从此打通了一条既可满足顶级赛事需求,又可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的复杂山地条件下体育运动园区及场馆建设路径。

以敬畏面对文明

对于奥运遗产,李兴钢打心眼里敬畏。如何将奥运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也是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在他看来,等北京冬奥会结束后,这些场馆不能仅仅像画一样供人去欣赏,还要让人们进到画卷中去体验,让更多人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

根据国际奥委会给出的定义,奥运遗产是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包含所有举办奥运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长期收益。不过,直到近一个世纪之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奥运遗产概念来指导人们究竟该怎么做。

真正从赛事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并在赛事期间践行可持续的办奥理念,这种模式的肇始,正是北京冬奥会。

“雪上项目场馆的赛后利用具有挑战性。很多雪上项目都很小众,其中一些项目危险性还比较高。对于这些场馆,如果赛后再去想如何可持续利用就晚了。”李兴钢说。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赛后利用规划和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路。赛后的场馆首先要具备服务全民健身的功能,在非雪季还要考虑多种经营方式。比如,山地场馆可以规划开发滑草、徒步、攀岩、山地自行车等山地户外项目;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可以继续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并对公众开放,在非雪季还可开发旅游观光等项目。

除场馆本身外,附近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遗迹也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庄户村遗址是在延庆赛区项目踏勘过程中发现的。遗址包括院落、房屋、地窖、道路遗迹以及多种附属文物。项目团队运用‘修旧如旧’的修缮手法,将其转化为独具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冬奥村公共空间和文旅景观。同时,冬奥村附近的西大庄科村也被重点保护和改造提升,形成了一个鲜活的中国当代北方山村文化展示区。未来,这个展示区将为冰雪运动产业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李兴钢说。

“过去时”的小庄户村、“现在时”的西大庄科村与“进行时”的延庆冬奥村遥相呼应,延庆赛区就这样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

“其实,不仅是奥运遗产,所有文化遗产都是特定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及时代精神的印证。建筑师应当审慎考虑旧物改造的得失,将历史遗产与新需求、新技术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生机。”李兴钢说,“这不仅是我们的理想,更是必须肩负的责任。”

2022-02-14 本报记者 韩 叙 设计师李兴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20261.html 1 从“鸟巢”到“雪飞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