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提速 城市治理提质
“坑洼不平的路面变得干净平坦,杂草丛生的角落建成了健身广场,居民楼还准备装电梯,如今小区‘颜值’越来越高了。”日前,看着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的小区,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江矿社区居民陈跃宏说,“今年以来,区里不仅投入3000多万元改造江矿社区,还统筹社会组织合力推进社区管理、居家养老工作,让居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作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织密民生保障网“穿针引线”,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修复废弃矿山 绿色生态美
初冬时节,桐木镇枣木水库大坝下新顺煤矿治理区依旧绿意盎然,9000余株桂花树、红叶石楠和杜莺像一排排“卫士”矗立水岸,守护重现生机的绿色家园。
“以前,这里煤矸石堆积如山,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大家苦不堪言。治理后,鸟语花香又回来了,我们特别舒心!”谈起矿区的嬗变,村民冯加福开心地说。
作为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矿产区,近130年的煤炭开采给萍乡留下了近9万亩的废弃矿山,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采煤沉陷区等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城乡环境。
绿色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萍乡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治理,该市制定《萍乡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2020年度计划》,指导矿山修复治理全面系统推进。近年来,通过整合资金,萍乡积极申报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争取各类资金3.31亿元。与此同时,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计划2021年对全市99个废弃矿山图斑进行修复,2024年底将剩余的废弃矿山全部复绿。
青山镇原焦宝煤矿经治理后建成了中医药养生小镇,南坑镇山田村废弃矿山修复后种植6000亩泡桐,芦溪县思古塘矿区种植了数千亩赣南脐橙……从“光秃秃”到“绿油油”,从“地下开挖”到“地上开花”,从“矿区”到“景区”,全市6万多亩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阳光花海”“金山银山”,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新天地。
补齐民生短板 百姓生活美
家住安源区凤凰街的杨清莲仍记得第一次来到提升改造后的东门智慧农贸市场买菜时的欣喜。在她印象中,原来的东门农贸市场可谓“脏乱差、臭湿腥”,“现在一走进去,就像是到了购物中心,真是大变样”。
杨清莲感受到的变化,是萍乡市突出补民生短板,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萍乡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质、乡村振兴提速、成果共享惠民等“六大行动”,完成124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惠及群众6万户,改造城镇棚户区5.7万户,建设改造农贸市场60个,推进海绵城市试点、湿地公园等民生项目,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出行环境。
针对城区老旧小区“病症”多的问题,萍乡连续两年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八个重点推进的市级民生实事工程,切实有效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推进社区治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今年起,萍乡市计划用3年时间在新建住宅小区、老旧小区全面打造智慧互联、惠民利民、共建共享的智能安防小区;为切实解决群众“上下楼难”问题,萍乡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一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示范点。今年上半年,萍乡民生支出136.5亿元,57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八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
提升文化服务 城乡融合美
文化是撬动城乡融合的新杠杆。素有“赣西文化堡垒”之称的萍乡市以红色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红色主题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红色教育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擦亮“工运摇篮、小城大爱”的品牌。
萍乡市大力实施“10+20”工程,将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精心打造为公共文化主阵地,修复提升安源纪念馆等10处红色文化纪念设施,改造维修20余处革命先烈故居;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近30个红色主题民俗文化馆、近200个红色文化村史馆,使革命传统教育在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
走进安源区安源镇木杉塘社区,记者发现每个小区门口都张贴了一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布点图。“我们住在这个社区,送小孩上幼儿园5分钟,老年人去文体活动室8分钟,去超市购物也很方便,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我们感到很满足。”社区居民罗小兰告诉记者,这些年,该镇投入200余万元打造了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年免费向居民开放,使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萍乡市加大投入建强文化阵地,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场馆实现全覆盖,55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完成改造提升、77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全市642家农家书屋正常开放,城区布局14个24小时智慧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城区15分钟社区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