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美好的世界
“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这个百年大党的天下情怀与担当。
立宏志,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国际大势,引领中国将自身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断前行。
心系天下 护佑世界和平发展
“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5年前,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这样说。
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实践。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曾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天地转,光阴迫。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顽强拼搏,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还通过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交出了无愧于先辈和时代的答卷。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习近平说。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追求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底色,同时也传承发扬了“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中华传统智慧与价值。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演进,人类生活彼此关联之紧密前所未有,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地区冲突兵戎相见、霸权主义恃强凌弱、贫富分化有增无减、疾病瘟疫仍在蔓延。这个世界并不安宁,这个天下远未太平!
人类向何处去?天下如何“大同”?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从人类社会的整体观念和共同命运出发,倡导树立世界眼光、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发展大势。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2015年9月27日,伴随密集的快门声,习近平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共同将一块红绸缓缓拉下。足有一人多高、精美华贵的“和平尊”显露真容,这是中国为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
“‘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这也是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习近平说。
赠送仪式的第二天,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回顾联合国发展历程,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深刻阐释“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总路径。20分钟讲话,15次热烈掌声!将和平比作“空气和阳光”,把发展看作“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强调对抗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主张“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习近平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多次阐明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根脉,阐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表明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意愿,获得日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国是倡导者,更是行动派。迄今,中国已加入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是联合国的第二大会费国;参与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维和出兵国;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参与伊朗核、叙利亚、阿富汗、朝鲜半岛核、巴以冲突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解决进程,多方斡旋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减轻非洲国家债务负担;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等领域国际合作……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秉持和平发展理念,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经过艰苦努力,有效控制国内疫情,并迅速投身全球抗疫合作。2020年,习近平以“云外交”方式同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通话87次,出席22场重要双多边活动,为国际抗疫合作提出中国倡议。
“中国疫苗将成为全球公共产品”,2020年5月18日,这则消息被各国媒体广泛报道。这是在当天举行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代表中国作出的郑重承诺。2021年2月,中国宣布向世卫组织主导的新冠疫苗实施计划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目前中国已向8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再次以实际行动诠释“天下一家”理念,展现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世界胸怀和责任担当。
“我们需要合作,也必须合作。”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说,“正如习近平主席向我们传达的,人类应有更好的合作、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和更广泛的和平。”
行召四方 增益各国共同福祉
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期间,习近平都会在人民大会堂大型壁画《江山如此多娇》前,与数十位外方领导人合影留念。
从山河破碎到江山多娇,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风雨兼程,顽强奋斗,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焕发勃勃生机。习近平说过:“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动各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坦桑尼亚,是习近平2013年就任国家主席后到访的首个非洲国家。那次访问中,他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如今已成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基本政策理念。
今年6月中旬,中国企业承建的坦桑尼亚中央线标轨铁路伊萨卡至姆万扎段举行开工仪式。坦桑尼亚总统哈桑为项目奠基。这个铁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坦桑尼亚及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等国并通向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从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坦赞铁路,到近年开通运营的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再到新建的坦桑尼亚中央线标轨铁路,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非洲大地上的发展之“路”不断延伸,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共谋发展的诚意始终如一、行动坚定不移。
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始终身体力行。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2018年11月,习近平对这个太平洋岛国进行国事访问,又见证了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等一揽子项目协议正式签署。如今,作为中国对外援助技术,菌草项目已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非洲、亚洲和南太平洋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威廉·琼斯说:“中国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实际行动也赢得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尊重。”
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秉持新发展理念,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攀登。
肯尼亚执政党朱比利党总书记拉斐尔·图朱说,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广受欢迎,中国在谋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在推动世界其他区域的发展。
顺境时有福同享不难,逆境中同舟共济更显可贵。本已低迷的世界经济因新冠疫情而雪上加霜。率先复工复产的中国,没有满足于自扫门前雪,而是尽己所能为重启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2021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中国海口举行,约70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家企业、2600多个消费品牌参展。
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经贸盛会轮番登台,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结出累累硕果,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进一步充实健康、绿色、数字等新内涵……
“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习近平在2020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这样表示。
“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合作理念,致力于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合作目标。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今年6月23日,习近平向“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发表的书面致辞,蕴含着中国开放合作所秉持的基本精神——从来不是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在习近平关于未来发展的擘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始终是重要篇章。2019年4月,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习近平和外方领导人出席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习近平的诗意话语,表达了中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新时代的中国,不仅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还积极投身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向世界作出中国承诺。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之下,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心系天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引领新时代中国,持续扩大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
道启未来 推动人类命运与共
阳光之下,帕特农神庙的斑驳立柱被镀上一层金色。2019年11月12日,习近平夫妇在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夫妇陪同下,参观了神庙脚下的雅典卫城博物馆。
习近平仔细听取讲解,不时询问历史细节。看到帕特农神庙三角楣上的众神雕像,他幽默地说:“这是希腊的‘山海经’”。
“习主席不光对某一件文物感兴趣,而是对古希腊文明和历史都非常感兴趣,对古希腊的艺术和建筑有很高的鉴赏力。”陪同参观讲解的馆长潘德马利斯说。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如何找到不同文明以及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之道,是习近平始终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际舆论场上一直充斥着“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杂音。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等更是肆意挑动意识形态对抗,干扰政治互信和国际合作进程。
习近平多次呼吁,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奋斗和理论思考得出的结论,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习近平倡导下,中国近年来举办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要多边会议,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从埃及卢克索神庙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从墨西哥玛雅文明遗址到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中国元首的外交足迹勾勒出不同文明交相辉映、互学互鉴的图景。
接受采访时,对俄罗斯作家和文学作品如数家珍;访问欧洲时,谈及多名法国和德国文化名人,让当地民众倍感亲切;巧用生动的比喻讲述中国道路,化用国外谚语典故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习近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共领导人和大国政治家的开阔视野和文化积淀,在润物无声中架起文明对话的座座桥梁。
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提出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在金砖合作机制下,强调推进政治、经济、人文“三轮驱动”;倡导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习近平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把握,点亮了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想明灯,也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书写浓墨重彩的文明篇章。
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以大小强弱论亲疏,中国共产党与全球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互加好友”,充分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及时分享减贫、反腐、抗疫等方面的做法。
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资本主义之外创造了“充满生命力的选择”。布隆迪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祖穆蒂马说,中国共产党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累积,“代表一种新的文明样态”。
天下为公,正道致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全新解决方案,也是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近年来,这一理念多次被写入双多边会议和联合国文件,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习近平倡导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习近平亲切平实的话语,再次启迪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一道,捍卫和平,促进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