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军”的长征路
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交界,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村,这个看似平凡的地理坐标点上,中国共产党书写了革命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87年前,在该村的一棵古银杏树下,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宣读了《长征出发宣言》,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红二十五军在此集结,开始长征。跟随记者的脚步,在革命历程里,在鱼水深情中,感受这支“娃娃军”迸发的磅礴力量。
速集结再出发
何家冲学院讲解员李艳琴介绍说,1931年,鄂豫皖根据地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当年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在安徽省六安麻埠正式成立。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二十五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总部向西实行战略转移。
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集中起来,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二十五军连遭重创,兵力折损。1933年10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会议,将斗争方针转向游击战和密切联系群众。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举行会议,讨论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地区转移。1934年11月16日夜,红二十五军将士告别当地的父老乡亲,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
境越难志越坚
红二十五军拥有多个“唯一”“第一”: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的红军队伍;第一支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合的部队;唯一一支由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指挥的部队……这支几经重组转移的军队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成长为一支政治坚定、作战勇猛、纪律严明、善于联系群众的红军队伍。
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距今已87年,当年的出发地何家冲早已与红军长征精神连在一起,成为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58岁的何乾龙是土生土长的何家冲人,他1981年到村委会工作,1990年至201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何家冲不断走进人们的视线,已成为全国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之一。”
鱼水情代代传
何家冲村有26处红军遗址,每处都有血与火的传奇。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红军碾、红军井、红军医院……千余名村民大都能讲出几处遗址的红色故事。
长征出发前几天,红二十五军转移到何家冲休整,为了不打扰村民,部队露宿在半山腰上。“乡亲们自发从家里拿出余粮,在村里的磨盘上碾米磨面,送给战士们做口粮。”95岁的老支书王传伟介绍说,这座石磨盘成为红二十五军与群众结下深情的见证。
军队出发后,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清剿。村民何大妈冒死救下红军伤员,村民拿出余粮送给红军……何家冲村涌现出的感人故事,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