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经济”要多点文化黏性
樊树林
从手机壳到零食包装,从小玩偶到猫爪杯,近期一些地方“萌经济”悄然崛起。“萌”不但是一种爱好,更代表着蓬勃的生产力,正成为拉动消费的一大抓手。
“萌经济”大有可为,然而要规避“审美疲劳”,让其持续向好还需多方发力。
首先,要抓住消费者心理。这需要商家认真研究和把握消费者的内心活动,通过沉浸式营销体验活动,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做实商品的附加意义。依靠一味“卖萌”走不远,商品的开发者需要时刻对市场把脉问诊,对商品的卖点精准把握,并对产品的塑造有前瞻性、创新性思考,挖掘产品的附加意义。
第三,“萌经济”是由“萌文化”衍生而来的,产品必须强化文化黏性、突出文化意义。在“萌经济”壮大的过程中,产品研发者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富矿”中寻找财富,与传统文化IP跨界合作,在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文化运营者间找到契合点。只有这样,“萌经济”才能增强文化黏性,吸引更多的公众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