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我们重新认识盐碱地
乔金亮

盐碱地开发利用对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应摸清盐碱地资源家底,完善顶层设计。同时,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规律,并实现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构建技术模式,确保盐碱地得到合理利用。

盐碱地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的一个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这启示我们,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用好。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盐碱地开发利用对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农业形势总体良好,粮食供给保障有力,但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粮食安全依然是紧平衡。近年来,耕地数量呈刚性下降趋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难度加大,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且局部退化严重。更重要的是,耕地后备资源总体有限,由于灌溉水资源条件较差,可开垦并稳定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更是有限。我国盐碱地面积广阔,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已有利用盐碱地的初步科技储备和实践经验。从这一角度看,增加耕地资源的一个重要潜力在于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

盐碱地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产能的途径,但也是个世界性难题。过去,一些地方在盐碱地利用上有盲目性,传统的扩张开发意识强烈,保护性开发程度不高,存在投资过大、效果不佳的情况,导致农民后续用地缺乏积极性。由于开发技术的局限性和盐碱地治理的复杂性,过去一些取得盐碱地治理成果的地方,局部也出现了开发田撂荒、盐碱化重现的问题。现有的一些盐碱地治理技术方案成本高,实施过程复杂、轻简化不够,对不同区域盐碱地适用性差,也影响了盐碱地保护性利用。这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开发利用盐碱地,要有新理念。

应摸清盐碱地资源家底,完善顶层设计。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治理盐碱地的实践,但我们对盐碱地的了解和应对还处在初级阶段。比如,在不同的统计口径和概念界定下,盐碱地的总面积和可开发面积也不尽相同。日前,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应同步开展盐碱地普查,尽快摸清盐碱地的类型、数量,集成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摸清不同区域的盐碱分布及修复潜力。在此基础上,开展盐碱地开垦潜力评价分析,编制开发利用工程规划,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应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规律。盐碱地本身就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每种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对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前提是生态治理和有效保护。要以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的有效保护和生产的持续发展,实现多重目标有效协同。具体而言,以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倡导工程、植物、微生物等方式,推进高效节水、精准控盐、土壤修复等技术,绿色消减盐碱障碍,营造健康的土壤环境。

应统筹盐碱地治理和利用,实现模式创新。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农业投入与产出的统筹,也是人类与土地关系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盐碱地的认识也在进步。过去的思路主要是治理盐碱地、让盐碱地适应作物,如今要向选育更多耐盐碱作物、让作物适应盐碱地的方向转变。比如,在适宜地区可以发展海水稻(耐盐碱水稻),从治理盐碱转向适应盐碱。再如,在适宜地区示范种植耐盐碱大豆,可培肥地力、蓄水保墒。盐碱地类型多样、成因复杂,需要分类推进,有针对性地构建技术模式,确保盐碱地能被合理利用。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