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万”新东莞: 增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优势
滨海湾新区
东莞市石碣镇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魅力松山湖
东莞市行政中心广场南

这里,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重要产地,一众国潮新品牌托举着传统玩具出口基地迈向崭新的“潮玩之都”;

这里,是持续霸榜全国手机出货量排行的华为、OPPO、vivo手机生产地,一支国产智能移动终端“国家队”引领着万亿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勇攀产业链高端;

这里,是“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诞生地,探究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前沿突破带来迷人曙光……

这里,就是“双万”新东莞。

2021年,广东省东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5.35亿元,成为我国第24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更是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城市竞逐,百舸争流。东莞何以能在全球疫情蔓延、国际经贸摩擦深入演变、支柱产业持续承压等冲击下,迈过一道又一道坎,顶住一波又一波冲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坚守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底色”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的“东莞密码”。

制造业是东莞的“根”和“魂”,创新是东莞发展的源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抓住了每一轮产业机遇,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创新优势,逐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

东莞的先进制造有多强?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东莞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口罩机产能瞬间飙升,产能约占全国60%。“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由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元的头部企业、22家超百亿元企业构成的庞大“金字塔”,筑起东莞经济最重要的基本盘,成为东莞抵御风险、抢抓风口的最大底气。

东莞的科技创新成色有多足?近年来,东莞举全市之力打造松山湖科学城这一创新引擎。风景如画的松山湖畔,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等一批大装置加速聚集,形成了面向科技前沿的创新能力。今天,巍峨山脚下的散裂中子源已成为大湾区一座“科技大山”:注册用户超过2600人,完成前沿课题500多项,吸引华为、生益科技等高科技产业云集周边。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已挺进全国城市20强,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构建。

不忘来路才能走好新路。站上“双万”新起点,东莞深切意识到,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是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先进位的必由之路,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的有效策略,更是厚植自身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根本依托。

未来五年,东莞正以新的追求、新的境界、新的格局谋划新一轮发展,增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新优势——

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强化平台支撑,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更多大装置、大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在信息、材料、生命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批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成果;壮大创新主体,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企业”发展梯队……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优化,将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以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为统揽,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实施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智能移动终端及穿戴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领域率先形成集聚生态;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三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资金支持数字经济,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梯队;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工程,全面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和产出效益;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推进连片土地统筹、产业空间更新、低效用地处置三大行动,突破空间资源紧缺制约……“五大工程”纵深推进,将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使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奋楫扬帆,未来可期。勇立潮头40余载,“双万”新东莞正凝聚起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双聚焦”的磅礴力量,奋力实现经济在万亿元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数据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广告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