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经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减碳空间有多大
本报记者 曹红艳
“花城农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城市中轴线上,集都市菜园、农业艺术荟、果蔬博物馆等多个农业科普和绿色消费业态于一体。 王美燕摄(中经视觉)

“我国公共建筑总面积占比不高,但能耗强度不小。从建筑运行的排放看,相当于每平方米排放了48公斤二氧化碳。如果排放减少一半达到日本水平,将少排3亿吨二氧化碳。”

“冬季,我国北方采暖建筑大约每平方米排放36公斤二氧化碳。如果学习波兰的做法,把建筑的供热、计量从按照平方米计价变成用多少热付多少钱,仅此一项变革将减少三分之一的排放量,少排2.5亿吨二氧化碳。”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争做‘双碳’领跑者,中国城市在行动”活动上的一席话,揭示了城市减碳的巨大空间。

“解铃还须系铃人。”仇保兴指出,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来看,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因此城市节能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施以城市为主体的“双碳”战略还在于有利于因地制宜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从下而上“生成”碳中和体系,与从上而下“构成”行业碳中和体系互补协同。

从2010年7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启动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减排与发展双赢的模式。研究发现,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成效高于非试点地区,且越早开展低碳试点的城市减排效果越好。

“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采取差异化的碳达峰路径。要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配置资源,通过区域协同推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要把城市气候适应放在与碳中和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说。

一份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联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课题组开展的研究显示,当前,各地区对“双碳”工作高度重视,但作为碳排放控制的重要政策实施主体,多数城市碳达峰目标和方案路径尚不清晰,“双碳”规划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介绍,这项名为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评价的研究,首期评价涉及110个重点城市。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率先确认碳达峰的城市中,北京独占鳌头,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广州、上海均进入前五名,武汉名列第四。

评价研究发现,“十三五”以来参评城市在控制碳排放增长方面取得进展,39%的参评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脱钩趋势。但110个参评城市的碳排放平均增速仍高于全国增速估算值。“这意味着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和人口较多的城市,参评城市在减碳方面总体尚不处于引领地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针对研究发现和指数评价中识别出的问题,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各城市对照评价指数中的各个细化指标得分,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的“双碳”行动目标和方案;建议加速构建区域乃至全国调度和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化解经济与用能中心和可再生能源中心的空间错配难题;建议构建科学的城市“双碳”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在考核和评价中处理好短期控排和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