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智慧
——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景峰
本报记者 李鸿涛 钱 通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为世界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发表五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景峰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这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衍生而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主席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点明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景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以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所提倡的“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所有联合国推动的文化项目都将文化多样性作为工作的指导重点之一,特别是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教科文组织高度重视确立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促进不同文化、文明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景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聚与生动体现,并在当下全球发展与挑战中被赋予了更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中国优秀文化历久弥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这句古语生动体现出中国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我们有责任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承与正在践行的大国责任。

“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秉承一样的品格与灵魂,如果其中一员遭受痛苦,其他成员也会寝食难安,若对人类的痛苦无知无觉,那就不配人类这样的名号”。这是张贴在联合国总部的13世纪波斯诗人的哲言。景峰认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国际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景峰多年从事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他表示,中国始终是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领军人”,是维护人类文明绵延不息的“捍卫者”,是奉行共同价值的“实干家”。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积极促进世界遗产保护合作,积累了丰富的遗产保护经验与实力,为传承、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景峰以一个他参与推动的案例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2003年正式发起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国申遗项目。在2014年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以联合申报方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该项目成为带动沿线多国携手合作、共同繁荣的重要纽带,是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景峰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在人类遗产保护等文化领域,更对联合国事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当今国际形势复杂,不同文明间冲突仍存,人类本身也面临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经济复苏、环境保护等多个全球性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是“和谐发展、天下大同”,对于如何做好集体权益与个人权利的平衡,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而不是走向对抗冲突,发出了坚定的中国声音、给出了高效的中国方案、贡献了负责任的中国智慧。

景峰告诉记者,联合国是全球性多边机制平台,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过去70余年的时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复杂形势,联合国拥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能力与智慧帮助联合国这艘大船在新的航道上行稳致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将成为促进国际文化合作、建设美好世界的动力源泉与坚实纽带。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