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2年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痴”博士
本报记者 张建军

“农村是我广阔的舞台,农业是我施展抱负的平台,农民是我最亲密的朋友。”这是刘玉涛多年来的口头禅。

在武侠小说中,恋武成痴的高人被称为“武痴”。刘玉涛则是痴迷于“三农”的“农痴”。刚上小学的女儿常向人介绍,“我爸爸是农民”。

44岁的农学博士刘玉涛,从进城读大学算起,离开老家山东沂蒙山已26年。这个当年跳出“农门”的农村娃,从农学学士、硕士、博士,到农村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农业副县长、地级市农业局局长,再到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他在涉“农”岗位上乐此不疲。

超级媒婆

“科技与产业不会‘一见钟情’,中间需要具有甄别、校验、反馈、评估、撮合、交易等功能的媒介。”刘玉涛说,“我们缺少媒介,导致科技与产业‘向下转化’失灵、‘向上导航’失聪。”在刘玉涛看来,“必须尽快在科技与产业之间构建起具有校验与撮合功能的‘服务器’”。

2019年1月,刘玉涛刚被抽调筹建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时,关心他的人苦苦相劝,“你是10多年的正处级干部了,现在稳稳当当,会有大好前程的”。

他却壮言:“我要干一番事儿!”他自立“军令状”,设立了梯度工作目标,并自我加压,坚持将其写入省政府重点督办工作清单。

“刘玉涛是个汇聚资源的能手。”第一批跟着刘玉涛的挂职干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实验站的左清清感慨道,中心起步时,无土地、无编制、无人员、无资金,刘玉涛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一封《欢迎加盟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挂职锻炼的邀请函》在“广东省博士团”“中国高校联盟”等人才聚集的微信群中发布。

短短一周内,就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单位的19名青年博士、副教授和几个稀缺专业的硕士申请加盟。大家自带工作装备,聚合形成一支“特殊战斗队”。

“创建之初,我们有些事情办起来并不顺。”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综合部部长赵华说。

2019年6月29日,刘玉涛带领着这支“特殊战斗队”,举办了“世界稻米,中国贡献”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纪念暨水稻产业科技大会。正是这次首秀,使得“超级媒婆”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刘玉涛和他的团队一战成名。

“为开这个大会,我还跟刘玉涛红过几次脸。根据以往经验,像这样的会议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筹备期。”赵华说,“这次打出名气后,我们办事顺利多了。”

“没干出名堂时,没人跟你做‘买卖’。”刘玉涛说。水稻产业大会后,有人打着各种名头和旗号,来找他们卖技术。可是很多闭门造车的“技术”哪能经得住甄选、鉴别、评估、校验?有时,刘玉涛直接“开怼”:你这个技术根本就落不了地,还是纸上谈兵……

不过,刘玉涛倒是吓退了很多“李鬼”。“这样更利于发现‘李逵’。一些有实力的专家主动把技术交给我们交易转化。”刘玉涛开玩笑说。

“遇到打破常规的事、同事们犹豫不决时,他总撂下一句话,‘有事儿我扛着。’”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首批挂职干部马新燕说:“我们私下叫他‘刘大胆’。没有他大胆开创,突破壁垒、创设机制,哪能做出这么多事情!”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成立刚3年,就已快速建立起研究总院、科技馆、种业馆等各类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11月底,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共举办各类评估、交易、融资等活动400余场,促成7180家企业单位、科研机构达成2770余项合作协议,在科技与产业之间建起一个“超级服务器”。

全能保姆

2021年12月9日,由刘玉涛亲自操刀的种业科技创新“擂台赛”——第三届广东种业科技创新“大比武”如期举行。刘玉涛说,“‘大比武’的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为有真本事的专家提供全程‘保姆’服务。”

华南农业大学《高效的作物生物技术精准育种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在第一届“大比武”中脱颖而出,并获得100万元奖励。该项目牵头人、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介绍,团队开发的高效作物生物技术精准育种平台,解决了分子育种中复杂性状的多基因聚合等“卡脖子”技术问题,由此创制出的胚乳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和富含角黄素与虾青素的“赤晶米”均属世界首创,但技术交易和转化确实是科研团队的软肋。

“如何发现‘真经’、链接市场、匹配要素,让技术落地,这或许不是专家的强项,但这正是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超级媒婆’的意义所在。”刘玉涛说。

3年内,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已经汇聚起3.2万名专家、12万家企业、3000余个种质圃、4096名律师、336亿元产业发展基金、36万名“新农人”等18类公共要素资源。

“我们不能局限于简单撮合科学家和企业家,更重要的是围绕双方构建起产出来、卖出去、活起来的全产业链要素闭环支撑体系。”刘玉涛形象地比喻,不仅要撮合科学家和企业家“恋爱”,还要通过要素匹配为双方合作赠送“嫁妆”,为他们的“联姻”送彩礼,全链赋能、多维服务。

华南理工大学从事果品削皮机研发的杨李益教授、致力于烘干技术研发的佛山威而信陈启文董事长等,分别处于不同领域,但通过刘玉涛的搭线撮合,他们以梅州柚为合作点很快串联起“分选—削皮—烘干—粉碎—萃取”一体化技术链,还促成了“柚子果酱”“精油”等延伸产品的开发。像这样的运用被刘玉涛总结为“围点搭环”模式。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发挥“超级媒婆”作用,还促成了南药、丝苗米、茶叶、菠萝等主导产业的全链科技资源“串珠成链”。

为土地赋能

“刘玉涛还有一个绰号叫‘豆博士’。”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规划部部长李华勇说。

李华勇这样称呼刘玉涛,有两层含义。一是他早年因推广南方大豆驻村扶贫而上了电视;二是他本身就像一颗大豆,自带“根瘤菌”,能为“脚踏”过的土地“固氮”带来养分。

刘玉涛与大豆的故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讲起。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刘玉涛,得知广东省委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村的消息,心里荡起阵阵涟漪:他想用所学服务“三农”。

他主动请缨,到农村去!2008年1月,刘玉涛来到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顺岭村驻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刚到村里时,有人跟他面授机宜,“不用较真,也不要这么辛苦,你从原单位为村里申请到20万元,哪怕你大多数时间待在广州都没问题”。“听到这些话,像被人泼了一瓢冷水。”刘玉涛说,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

他调研村情后,发现当地传承着豆制品制作技艺,但当地大豆品种产量很低。他决定从引进新品种开始,升级重构大豆产销体系。他个人出资建设了首个示范田,大豆平均亩产达340斤,远高于农户种植的亩产量。大豆种植很快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从全村300多亩示范田迅速扩展到全镇3400多亩。

种出来还要销出去,刘玉涛四处联系企业。为了打开香港市场,他与香港有机认证中心合作,在新界西贡八乡下輋村等地建起100余亩的“市民科普体验园”,还研发出豆粉杂粮糕、大豆月饼、大豆曲奇等食品,在香港留下了“Dr.Bean”的称号。

南方大豆、黑衣花生、水果玉米等名优新奇特作物的推广,使刘玉涛成了名,组织上决定把他留在梅州发挥特长。

他也决心甩开膀子加油干。2011年,刘玉涛的博士后妻子也毅然辞去广州的工作,夫妻俩到梅州安了家,一待就是10年。

“小生产如何对接大市场?”刘玉涛说,农业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市场化”。为治标治本,我们抓产业协会解决“数量和质量”问题,推农业全产业链十大环节系列改革解决“溯源与流通”问题,让全市逐渐形成“新农人”带动“老农民”,帮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那几年,梅州市农业经济增长率、农业电商交易额连续数年稳居广东全省第一。2016年,刘玉涛荣获十大“中国农村新闻人物”,他也是广东省28年来的首个获得者。

梅州的老百姓从不叫他刘局长,而称他“刘博士”。梅州农民、企业家有刘玉涛手机号码的超100万人。虽然他已离开梅州3年了,刘玉涛还经常接到来自老百姓的电话或信息……

“老百姓最善良最实诚,哪怕干一点点有益于他们的事,他们都会记得你。”刘玉涛说。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