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母,离开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去谈粮食安全,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重视良田培育,充分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以防对粮食生产造成隐患。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笔者以为,强调耕地保护并做好相关工作,有利于更好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母,以保障耕地面积来保障粮食产量,是稳定粮食产量乃至增产的基本条件之一,离开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去谈粮食安全,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换言之,惟有确保农田应种尽种、应农尽农,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坚决杜绝耕地闲置撂荒,确保种粮面积不减少,粮食安全才有基础和保障。有鉴于此,建议有关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同时还要让种粮农民有钱赚、有奔头。
农田必须是良田。要确保耕地质量,在耕地面积不减的前提下,保护土地生产能力不受损,千方百计实现耕地稳定永续利用。保护好耕地,就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杜绝一切毁地伤田害农现象,并树立耕地保护性利用的战略眼光,防止急功近利、只重利用不重保护等不良倾向。同时,还要加强良田建设力度。按照耕地布局和粮食产区整体规划,有计划、分层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多层次良田体系。一方面,要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树立长远眼光,重视良田培育,追求粮食生产经营长期收益,避免违背土地生息规律、破坏土壤质量,以防对粮食生产造成隐患。
同时,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近年来,个别地方存在农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问题。遏制这种现象,就要正确认识耕地的多元价值和特殊作用。耕地作为一种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跟其他资源不同,不能当作一般性商品对待,不能简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要把耕地安全同粮食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耕地保护利用同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联系起来。
此外,要发扬农业优良传统,防止各种形式的耕地污染退化。一方面,要爱惜土地、呵护土地,将农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发扬光大。比如土地的休作制度,科学的肥料配比,间作套种技术等,都需要坚持下去。另一方面,要对某些工业化产品对耕地的副作用高度警惕。比如塑料薄膜白色污染、化肥农药滥用等。尤其是要对片面追求耕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做法足够重视。比如,以刺激性手段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地力下降,值得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
只有充分尊重农业生产规律,正确认识耕地的多元价值和特殊作用,才能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还必须是良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