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视觉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筑滨城
本报记者 武自然 商 瑞
◀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国家海洋博物馆,是我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公益性的海洋博物馆。成为集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传播、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的海洋文化设施。刘晓婷摄(中经视觉)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大港油田,员工在储气库群进行调压作业。入冬以来,大港油田储气库群攒足“气力”,充分保障京津冀地区天然气安全平稳有序供应。翟会娟摄(中经视觉)
▼俯瞰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首个零碳码头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在此并网发电。该系统每年总发电量将达到2330.2万千瓦时,节约标煤约734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量2万吨。李四航摄(中经视觉)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发展。
王 昊摄(中经视觉)
▶中新天津生态城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采用13项节能环保技术,成为天津首座零碳建筑,填补了我国北方寒冷地区零碳建筑的空白。
刘晓婷摄(中经视觉)
▼壳牌(天津)润滑油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站。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内率先发布了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补贴政策,增加了对加氢站、绿色发展项目、建筑节能等项目补贴。泰达宣摄(中经视觉)

天津滨海新区围绕“滨城”建设目标,实施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环境优区“五大战略”,实施民生福祉、文化繁荣、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四大工程”,美丽“滨城”建设蹄疾步稳。

一组数据揭示了这座城的改变。

五年来,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实施大气环境保护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生态与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四大类共计214项,总投资约466.53亿元,从源头上建设良好环境。

五年来,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7年的29.5%提高到2019年的3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天津滨海新区五年来共完成123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320项,节约标煤16.76万吨,节水约1000万立方米,节电约7000万千瓦时。目前,281种40万只候鸟来到天津滨海新区驻足歇脚。

作为入海口,天津滨海新区制定了渤海综合治理强化作战计划和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如今滨城,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7.9%,在环渤海地区改善幅度最大。同时,天津滨海新区12条入海河流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改善为2020年的“全部消劣”,实现“清零”,消减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