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工业基地稳中求进
——访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
□ 本报记者 李己平

高质量的“稳”“保”“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振兴中的老工业基地长春而言,如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既做好“六保”“六稳”,又有所进取,奋发有为?

张志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各类风险挑战不断。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做好了思想准备。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春,对我们提出殷切希望。2021年我们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春作为“一主”,承担着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长春不负使命,对标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对表东北四大主要城市,确保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在东北地区领先,率先实现“十四五”时期吉林振兴新突破。预计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5.3%,位居东北四市首位。经济主要指标都实现了新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投资正过“山海关”;工业顶住“缺芯”压力,在汽车业下降2.2%的情况下,实现筑底企稳,规上工业产值增长3.6%;服务业营收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6.9万户,同比增长2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和9%,共同富裕步伐加快。经济工作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态势。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将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小切口,以更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新年抢开局,确保今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汇聚起“稳”的持续支撑,以优异“经济答卷”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记者: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为外界熟知,但作为粮食大市,外界了解不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长春如何把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在肩上?

张志军:稳字当头,农业是基础。实现稳中求进,首先要守好“三农”压舱石,稳住农业基本盘。长春是农业大市,全国十大产粮县中,前3位在长春,长春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9%,相当于每百斤粮中,就有2斤产自长春。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长春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

一是护好根,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广保护性耕作1057万亩,建设3个“万亩新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把握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结合点。二是育好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公主岭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10万亩北方粳稻制种基地,进一步增强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三是稳产量,守住耕地红线,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390万亩以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盛上更多优质“长春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兜住粮食稳产增产的“底”,更要按下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的“快进键”。我们加快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特别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现代农业项目往往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市场投入意愿不足。我们注重发挥政策效力,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工商资本下乡。比如长春实施了“秸秆变肉”暨300万头肉牛产业化项目,出台扶持政策,拿出2亿元财政资金作引导基金,改组成立城开农投公司,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肉牛产业,加速产业生成。同时,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共赢机制,把个体养牛户嵌入肉牛产业链、价值链,把更多价值留在农业、留给农民。目前,位于农安县的城开农投肉牛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已粗具规模,首批肉牛已经出栏。2021年,长春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同比增长17%,增量中的很大部分来自健康食品、玉米化工、肉牛等“十大产业链”。

今年首先要抓好春耕生产,保证播种面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让种粮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构建多元发展新格局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长春的经济结构是汽车“一柱擎天”,隐含着波动的风险,长春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克服这一弊端?

张志军:坚持稳字当头,高质量是方向。实现稳中求进,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动能转换,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

“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这曾是对长春工业“一柱擎天”、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的生动比喻。2021年,虽然遭遇汽车“缺芯”、煤电紧张、新冠肺炎疫情、大宗商品涨价等多重挑战,但长春工业运行依然比较稳健,这得益于我们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长春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双一流战略,营造汽车发展的优良环境。在汽车业加速向“新四化”迈进的过程中,提升汽车产业的高端化。推动汽车业围绕一汽进行“排产、产能、配套、结算、人才、创新”等“六个回归”。2020年7月,中国一汽与长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六个回归”,截至目前,中国一汽在长春新增整车产能超过80万辆,1年投资超过以往10年总和;长春国际汽车城区域已累积落位一汽大众备件工厂、富赛汽车电子科技园、颐高数字产业园等197个配套项目,总投资近600亿元。2021年,红旗新能源工厂、奔腾NAT项目等一批核心项目竣工投产,奥迪新能源、丝尔科跑车、比亚迪动力电池等一批战略项目相继落位。特别是12月14日,两个标志性项目——一汽解放J7智能工厂、玲珑1420万条轮胎智能生产项目同日投产。一年来,长春汽车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成为工业抗波动、稳增长的关键。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长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六城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汽车城、现代农业城、“双碳”示范城、科技创新城、新兴消费城、文化创意城,构建“1+6”产业体系。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文化旅游等6个千亿级新产业,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这些新产业成长很快,比如医药产业,2021年产值同比增长54%。

三是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我们出台系列提振消费政策,改造提升桂林路等特色商业街,打造“这有山”等网红打卡地,培育冰雪经济、新电商、夜间经济等消费增长点。近期,长春冰雪大世界、天定山滑雪场等主要景区都已开门迎客,人气很旺,成为冬季旅游消费热点,与北京冬奥会形成互动,让冷资源“火起来”。

创新是根本动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长春如何将创新落在实处?

张志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必须下好创新先手棋,厚植创新原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长春科教资源比较富集,正努力把创新作为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推动长春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聚焦创新原动力的问题,设立长春市自然科学基金,实施汽车自主创新、高速智能动车组等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攻关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

聚焦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引导大企大校大所合作,组建红旗、数字经济、固态电池等产学研创新联盟。制定出台《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打造“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形成“科教创产服”一体化“双创”集聚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形成生产力。

聚焦创新主体生成的问题,去年有27户“专精特新”企业晋升国家级“小巨人”企业。长光卫星公司成为独角兽企业,在轨组网卫星已达31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翻三番,增长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