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很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小情,有了起色,圆了心愿,添了动力。安居乐业、改善民生、困有所帮成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生动写照。
稳住就业基本盘
在长江流域全面实施“十年禁渔”后,原来从事渔业的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50岁居民郭世英,成为一名交通劝导员。这是重庆市荣昌区人社局了解到她家情况后,与当地镇政府共同开发公益性岗位,定向为其提供的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21年,我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有力带动了就业市场持续回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看总量,2021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看指标,城镇调查失业率曲线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向,实现充分就业;看供需,2021年二季度、三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分别为1.58、1.53,劳动力市场供求保持平衡;看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脱贫劳动力务工总量2021年9月底达3103万人,超过2020年规模。
就业稳,稳在各项经济政策全方位发力实现就业优先。2021年前三季度,各地人社部门共向161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51亿元;全国新增减税降费9101亿元,七成有经营活动收入的小微企业无需缴税。
就业稳,稳在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多就业服务,增强了更多人的职业能力。2021年,“技能中国行动”开始实施,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迈出重要一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对困难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一对一帮扶,对外出务工人员点对点输送……
保障给力增实惠
“王先生,您好!经信息比对,您已具备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实现静默认证,您在2022年8月前无需认证,祝您健康平安。”这是江西省社保部门给退休的王先生发送的短信,告知其数据比对认证情况。
民之所望,政之所往。如今,人社、公安、交通、卫健等多个公共服务领域之间借助数字化东风,搭建起了信息化“立交桥”。很多跑腿次数多、办结时限长、办事程序繁的顽疾,通过工作作风的改进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得到了有效根治。
便民服务要从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跨省通办、转移接续等事项的办事水平在过去一年得到明显改进,群众收获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5亿跨省流动人口的就医结算需求,在全国5.29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中得到解决,基本覆盖一至三级定点医院。
8500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格外关注。2021年,22个省份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24个省份出台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社会化照护服务政策。
受灾情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保障。2021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累计支出慰问资金11.7亿元,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个案问题6.3万个。
安居宜居暖人心
安居才能乐业。2021年,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出台为很多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带来了希望。
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青年人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为其在城市安居乐业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的设计。住房保障体系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
2021年,全国40个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1月至10月已开工77万套,占全年计划的8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