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视人工智能对用工短缺的有益补充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经济正在加速改变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数字经济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对繁重型、危险型、单调型和重复型劳动的解放和对劳动人口不足的补位和替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一些行业存在的用工结构性短缺现象,其背后固然有多重因素在发挥作用,但如何用好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中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作用,使其有效补充部分行业的人力资源短缺,是相关行业和企业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现实地看,用工短缺已逐步成为制约部分行业企业发展的突出瓶颈。一方面,新一代劳动者追求更高质量的就业,其就业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人才竞争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如何在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中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需更好激发劳动者的发展活力,促使更多劳动者更好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和科学技术。一些行业和企业也应有意识地用好人工智能,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积极地应对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

从行业和企业更好发展的角度看,部分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发展相对缓慢,主要是因为一些传统产业受到旧有观念和资金瓶颈的约束,既缺乏主观上的积极性,又难以获得客观上的资金支持,对通过“机器换人”、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发展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都缺少动力,也缺少对一些劳动岗位进行补位和替代的意识。应该看到,更好发挥人工智能对用工短缺的补充作用,也是推动产业和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既能够通过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提升,实现人力资源向服务业流动,实现部分劳动者向人工智能操作员、运维员等新职业转变,又有助于横向解决数字经济领域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从有效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角度看,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劳动者培训上下功夫。及时满足行业企业在“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园区上线、产链上云、集群上网”等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

用好人工智能的补位和替代作用,重点是推动需求与供给相衔接,实现“人机交互、机器助人”。

一是搭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不同行业、岗位用工的情况和特征,通过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人工智能企业与用工企业在研发、生产与应用等方面的精准沟通与对接,开展产需对接、技术交流、业务培训等。同时,强化智能应用的示范建设、供需对接的机制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

二是有效推动供给和需求在企业层面的精准对接。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着力强化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物流等产业的智能替代需求与智能研发生产的精准对接;在推动现代产业集群、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需积极促进用工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协同发展。

三是考虑建立智能替代合作型实验室。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等的协调发展,以合作型实验室推动用工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引导企业实现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人工智能应用。

(三)

更好实现人工智能对用工短缺的有益补充,离不开机器人产业的有力支撑。需要看到,我国用工短缺岗位劳动者的工资一般较低,但是相关的智能设备却成本较高,特别是进口的智能设备存在维修人员难以跟进、维护和升级成本高等问题。对此,我们需大力提升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能力和水平,锚定低成本、高定位等目标,强化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方面,要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正向溢出效应。在同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集聚和用工短缺补位等方面,在有力推动智能产业链提升和营造良好智能技术生态等方面,不能忽视人工智能产业的积极作用。在推动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需基于同时包含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和经济溢出的正向效应的价值核算。

另一方面,要突出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需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产业规模集聚、技术突破引领、价值链定位提升,形成累积递进、正向反馈效应。同时,着力推动智能产业互联网建设,突出合作与共享,推动在产业链高中低端不同环节的人工智能企业实现区域聚集、跨区域聚集,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一体推动。

还要看到,“价值创新”作为现代企业竞争理念,不仅重视技术竞争力,而且重视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相关的人工智能企业也需在这个方面转变观念、切实发力。要重视分析用工企业所需人工智能产品的功能与成本关系,有效提升产品价值,密切跟踪产品的后续使用与维护的情况,特别是要伴随用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及时进行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升级和迭代。(执笔:谭 泓)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