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众多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的融合程度大大加深,实现了与中国经济的互利共赢。就中国入世对外资企业的影响等话题,记者采访了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
记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施耐德电气在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尹正:中国入世以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同时积极与世界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机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高水平竞争市场。扩大对外开放也让中国更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区域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
施耐德电气有幸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并受益于中国的巨变。如今,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和全球员工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此过程中,施耐德电气积极推进与中国企业的融合与合作,与中国产业同频共振,共塑更具韧性、更高效和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出海”。施耐德电气有着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的业务经验和服务网络,能够助力中国企业深入海外市场。
记者:中国入世以来,市场格局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施耐德电气如何适应相关变化?
尹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许多行业的整体产能以及技术要求逐步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中国市场已从一个国际市场的追随者,发展为引领者之一。
我们看到,中国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快速反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施耐德电气不断加强本地化创新能力。比如,几年前中国联通提出了用双电源转换开关确保数据中心持续用电的需求,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团队快速响应,用一年多时间研发出20多项发明专利,使得产品体积更小、性能更高、成本大幅下降。这一领先全球的产品推出后,市场反映强烈,现已推广到欧洲和美国。
为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近几年,施耐德电气每年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增长15%以上,中国研发团队人员三年内增加了50%,每年产出约1200个有实际技术突破的发明专利。今年5月,我们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软件研发中心,强化了在华创新研发体系。同时,我们在厦门、北京、西安等地追加研发和生产投资,打造先进生产线,强化本土产业链布局。
记者:中国市场不断扩大开放,也推动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的竞合关系发生变化。施耐德电气对此有何体会?
尹正:施耐德电气始终高度重视“朋友圈”。中国入世以来,施耐德电气与中国企业不断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施耐德电气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联手供应商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目前,在中国市场,我们的本土采购率已经达到90%,以短链为特征的供应链也使我们能够保持韧性,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成为施耐德电气的技术伙伴,大家各取所长,共促技术创新,挖掘市场机遇。
许多中国企业在与施耐德电气的合作过程中,实现了技术和业务能力的大幅提升。例如,施耐德电气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合作的一家天津供应商,起初只提供钣金、液压之类的小零件,随着双方合作不断深入,如今这家企业已经跻身施耐德电气全球最高等级的核心供应商名单,在全球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记者:扩大开放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施耐德电气等在华跨国企业在此过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尹正:相比传统的跨国企业定义,我更愿意将我们这类企业称为“球企”,也就是全球企业。“球企”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也乐见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全球企业除了积极参与中国本土产业升级,也是助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伙伴。通过领先的数字化技术、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以及服务全球市场的优势,施耐德电气希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