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国内家电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应如何强化自身优势?记者采访了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少谦。
记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给中国家电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经历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贾少谦:入世20年,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家电产品产销中心。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个全球经济俱乐部,不仅加速了中国充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使中国企业进入到全球的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链中,贸易壁垒的打破带来了更方便的全球采购和技术交流。
由于家电行业较早进入全球化竞争,是国内竞争最为充分的一个产业,入世后面临全球性残酷竞争,中国家电产业能够更快适应市场环境,在竞争中不断进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因心态浮躁、短期行为严重,导致企业“短命”。
中国入世的20年,也正是海信出海激流勇进的20年。海信经历了从OEM代工贴牌,到发展自主品牌,到跨文化并购整合,再到B2B产业出海四个阶段,这其中每一步转型都很艰难。海信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成长为一家不折不扣的跨国公司。
海信的经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近30年的出海经历中,海信的体会是:坚持制造、研发的本土化,是赢得当地国家和市场信任的基础保证;坚持品牌国际化,是快速赢得客户信赖、获得用户信任、缩短国际化路程的最佳途径;坚持“尊重当地文化+移植海信管理”,是跨文化整合海外并购企业的法宝。
记者:入世20年,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
贾少谦:中国家电业不但经受住了入世考验,更在与外资的竞争与合作中取得了长足发展。20年来,在白热化的全球市场竞争中,中外家电企业版图发生重构。中国家电企业实力逐渐壮大,而很多熟知的洋品牌有的从大众视野消失,有的逐渐向上游技术产业转型。
当前,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水平价格比”相比劳动力价格很低的国家仍有非常大的优势,且这一优势会保持较长时间。从全世界抢占制造业的实践规律看,中国制造业达到一定水平后,至少还有数十年的优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今天的海信。今后很长时间,海信仍然会以制造业为重心。为此,海信将“引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写进海信使命,即海信须长期坚守制造业,并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迈进。
记者:下一步海信如何借助开放态势,继续强化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
贾少谦: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曾提到过一个观点,中国企业必须树立正确健康的经营理念,放长眼光,苦练内功,努力做百年企业、“长命”企业。下功夫把企业做实做强做长久,才能适应入世后面临的全球性残酷竞争。
中国家电行业利润普遍比较薄,随着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家电行业必然会面临着人力以及各项成本快速上涨的冲击,而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并开拓海外市场,是应对这一波冲击的关键。海信未来要持续进行高端化产业建设,尤其是B2B产业的拓展。通过开展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设备、商用显示等B2B业务,抓住产业发展机会;通过全球研发、制造、销售的布局,抓住区域发展机会,这是海信看到的新机遇,也是海信全球化拓展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