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深刻理解“稳中求进”的丰富内涵,把握其发展的重要脉络,对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历史脉络
近些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其中绝大多数年份都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40多年来,自从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后,我国一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特别是2012年至2019年,各年GDP与上年同比变动均不超过1个百分点,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2020年,中国经济依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般认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基本稳定和就业充分等。这说明,2012年以后,由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一直既快又稳地持续健康发展。
回望历史,“稳中求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8年,当时有一些经济学家接受相关机构委托,就当时的中期改革纲要提出意见。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偏热状态,投资增速过快,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上涨率偏高,出现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出现波动。这一系列情况使改革进程受阻。正是针对上述情况,经济学家们提出此后经济发展和改革均应稳中求进,认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使改革得以逐步深化的基本条件。因此,这不仅是针对当时情况的现实方针,而且应当成为一个长期方针。要看到,经济不稳定、大起大落,相关政策一松一紧轮番交替,这样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使经济结构恶化、效益下降,又使比较全面的配套改革无法有序地出台,阻碍着改革的进程。稳定经济,首先必须稳定物价、控制通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控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总量,消除超常规的周期性波动。只有先稳定经济,改革才能有效推进和深化。此后,学界一般认为持上述观点的经济学家为“稳健改革派”。
应当说,“稳中求进”在上世纪80年代只是理论研究的一个成果,是针对当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项改革思路,在学界并没有引起热烈的讨论。在当时,希望发展改革快些再快些的人大有人在,也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不会影响改革深化。但是,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果经济社会不稳定,那么什么事也干不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因此,中国的改革发展一直是在较好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下前进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在经济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
理解丰富内涵
自从近年来党中央把“稳中求进”进一步提升为工作总基调后,其内涵、功能、意义等已同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稳中求进”改革思路有了重大变化和扩展,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功能和意义。上世纪80年代,“稳中求进”主要是作为一种改革思路提出来的,而近年来,“稳中求进”则是明确为工作总基调,不但层次级别提到抓总的高度,而且覆盖面囊括全部经济工作。过去提出“稳中求进”,是针对当时经济过热、物价不稳定使经济改革难以推进的情况提出的,需要先想办法把经济稳定下来,使市场化改革能继续“进”,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经济增长。而作为工作总基调的“稳中求进”,则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包括改革、发展以及改善民生、搞活微观主体、改善宏观调控等都要坚持稳中求进。正如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第二,深化“稳”的内涵。上世纪80年代稳定经济的着力点是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宏观调控得当,物价总水平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因此“稳中求进”中“稳”的着力点已逐渐转向稳就业、稳市场主体。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打头的是稳就业。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提出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其中打头的还是稳就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提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中“六保”是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这也是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首位,保市场主体主要也是保就业。与此同时,我国多年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些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都在1000万人以上,还有一些失业人员需要就业,一些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所以中央要求把就业优先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位置,把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实到位,把扩大有效需求的举措落实到位,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落实到位,着力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发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拓展新就业岗位的作用,带动更多就业。
第三,升华“进”的内容。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现在,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次,在改革方面的“进”,则是要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再次,要更加重视民生改善,把做大的“蛋糕”分好,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也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党中央多次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坚持循序渐进,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