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乐见新城展新容
——兼谈如何避免重蹈所谓“鬼城”覆辙
马庆斌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曾有个别城市或因为盲目超前扩建新城,导致产业几乎空白和居民楼多数处于闲置,或因为城市产业升级受阻致使城市经济凋敝,或因为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后,小城镇人口大幅度减少以致萎缩,被人们戏称为“鬼城”。

在我国,“鬼城”的出现本质上属于“成长中的烦恼”,是个别城市在推进新城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产业与人口协调不够的结果。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城市把新城建设作为政绩形象工程,贪大求快;二是地方官员任期内追求快速增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忽视城市发展规律;三是原有的土地财政激励下提高自身的财力与房地产过热共同催生,忽视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配套;四是新城与老城割裂,新老城区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笔者在一些新城调研发现,相对于房地产建设,当地的商场、影院、学校、医院等民生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过于迟缓,居民宁愿居住在拥挤的老城,也不愿搬迁到宽敞的新城,这也是部分新城成为“鬼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曾经的“鬼城”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近期,外电关注到中国一些曾经的“鬼城”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空间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因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下一步,新城建设须坚持要实业不要炒作。具体而言,一是新城建设要顺应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城建设目标要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扩张式建设”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式发展”。要紧紧围绕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就学就医养老和休闲生活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如建设更多口袋公园、邻里中心、“15分钟服务中心”以及高品质消费中心等。

二是新城建设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新城建设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产业发展、老城区人口迁出和外来人口融入的过程。有研究显示,一些新城从建设到成熟,往往需要5年到1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住宅、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产业园区等需要科学配置,建设进程要协同推进。

三是新城建设需要新机制。新城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更是城市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的新平台,要营造更加灵活、更富弹性的管理体制,在人才培育和引进、土地弹性管理、对外开放平台设立、金融以及科技创新机构设置等方面加大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要善于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结合起来,构建更可持续更为灵活弹性的多元多层次融资体系。

四是新城建设要分类施策。从国内成功经验来看,新城建设要成为老城区的自然有机延伸,实现新城激活老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已经建成的新城,要加快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向新城转移部分城市功能的同时培育新经济新业态;要加快推进落户“零门槛”,接纳更多新市民;在新老城区之间规划建设便捷舒适的交通,推进优质学校医院与养老资源便利共享;新城建设与老城更新之间实现资金平衡和产业链协同。对于尚处于规划阶段的新城,则要依据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趋势调整新城的边界、产业和居住用地比例,同时,加快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运转,增强新城宜居宜业功能,更好发挥新城的“磁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