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咱们老家也有这么好的博物馆,很多典故我还是在孩提时期听说过,三街一巷改造、六尺巷景区修复彰显了桐城古韵。家乡桐城,未来可期!”迁居北京多年、祖籍在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的毕女士近日回乡探亲,欣喜地感慨道。
近年来,桐城市紧抓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叠加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创新强市、人文兴市、开放活市、生态美市”战略,努力把桐城建成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产业集聚区、智慧县域样板区、文旅体验优选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实现进军“全省十强”、打造“人文胜地、智造名城”的新目标。
素有“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之称的桐城,始终把人文底蕴作为最大的发展潜力、把人文资源作为最优的发展财富,着力推进以文塑城、以文兴业,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先后跻身“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重点市”“全国文明城市”之列。近年来,桐城市紧扣文化“大项目”,做精“文旅融合”大文章。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牵引,加大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名镇名村、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推进文化资源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实施“三街一巷”保护性修复工程、六尺巷景区修复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打造龙眠山、嬉子湖、六尺巷、孔城老街等景区,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集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为一体,文旅融合,城乡联动,建管用并举,逐步把桐城市建设成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胜地。目前,《桐城派》纪录片即将开拍,“国字号”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已对外开放,六尺巷景区修复工程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千年文都,红色茶乡——唐湾”入选第三届中国茶乡旅游发展大会“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桐城文化亮点还登上央视《中国地名大会》,桐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工业,是桐城的又一张“名片”。20世纪80年代,敢为人先的桐城人凭着“四千四万”精神,以“小袋子、小配件、小瓶盖、小刷子”起家,撑起桐城民营经济高地,创造了誉满江淮的“桐城速度”。进入新世纪,桐城在园区建设、“双招双引”、链长制全面发力,特色经济板块和集群经济亮点频现。现已形成绿色包装、机电装备2个首位度产业和生态家纺、智能汽车零部件、医工医药等5个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一区一特”的产业布局。桐城市先后获得“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刷业基地”“中国制盖之乡”等荣誉。
从1981年至今,桐城市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工业经济,40年来从未间断。设立总规模3.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成立桐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稳步推进“数字桐城”建设,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捷报频传。汇通公司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鸿润品牌成为“中国羽绒行业大国工匠品牌”、国家相关部门重点跟踪和培育的自主品牌。2020年,桐城市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到5.7万户,“四上”企业达657家。先后跻身“全国中部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安徽省首批创新型建设县(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庆市龙头、全省排名前列。
开局谋篇再出发,扬帆奋进正当时!当下,意气风发的桐城人正在新征程上勇担使命、接续奋斗,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桐城而不懈奋斗,共谱新时代的桐城美丽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桐城市委宣传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