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布的“欧盟版年度国情咨文”认为中国是“竞争者”“对手”。实际上,中欧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在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没有也不应成为合作的障碍。二者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是要坚持相互尊重和对话合作。在当前全球性挑战交织上升的复杂形势下,中欧关系尤其不应被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裹挟绑架,冲突对抗对双方和全世界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周多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中欧关系发展的几件大事接连发生,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连续3次发表答记者问回应热点涉华议题,频度实属罕见。
当地时间9月1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欧盟版年度国情咨文”。在这份题为“强化我们联盟灵魂”的咨文中,冯德莱恩公布了未来欧盟将要展开的多项计划,其中包括名为“全球门户”计划的基建计划、欧盟版“印太战略”、绿色新政、数字转型等计划和项目。
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和项目几乎都与中国有关。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欧洲版在题为《冯德莱恩的“潜台词”:一切与中国有关》的评论中指出:“在欧洲的核心优先事项背后,都是中国的影子。”
冯德莱恩在咨文中明确强调:“中国是一个竞争者,甚至是对手,但同时也是战胜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同14亿消费者进行贸易往来的伙伴。内容广泛的投资协议旨在为欧盟企业争取同等的竞争条件,并将持续性发展作为必须履行的义务。”
在冯德莱恩发布咨文的同一天,欧洲议会表决通过《新欧中战略报告》。报告称,中国是欧盟的合作和谈判伙伴,但正日益成为欧盟的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呼吁欧盟制定更加自信、全面、一致的对华战略,塑造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对华关系。
就目前欧盟对华关系三大定位(合作者、谈判对手和制度性竞争对手),欧洲议会提出要更新为“六大支柱”,即合作应对全球挑战、重视国际规则和人权、识别风险和脆弱性、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伙伴关系、培养战略自主权、捍卫欧洲的利益和价值观。
当地时间9月15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对此作出回应,指出该报告一方面认为中国是欧盟的“合作和谈判伙伴”,另一方面大幅渲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突出中欧是“制度性对手”,这种说法无益于改善和发展中欧关系,不能认同。特别是报告妄评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政策,基于偏见和谎言对涉港、涉疆、台湾等问题指手画脚,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违背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欧方在有关问题上的承诺,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中欧建交4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在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没有也不应成为合作的障碍。中欧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是要坚持相互尊重和对话合作。在当前全球性挑战交织上升的复杂形势下,中欧关系尤其不应被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裹挟绑架,冲突对抗对双方和全世界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近来,一些欧洲政客不断发表错误言论,严重干扰中欧关系的正常发展。尽管这其中有欧洲内部的政治和博弈因素,但把“时间轴”拉长后可以看到,美国因素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美国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欧洲随后就把中国定为“制度性竞争对手”;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欧洲则出台了外商投资、自由贸易等一系列规定。虽然欧洲一再强调“独立自主”,但在安全、科技、经贸等领域仍然对美国有依赖,因此不得不迎合美国。
同时也应看到,欧洲与美国也不完全是铁板一块。欧洲本身有自己的战略利益,特别是在中欧利益深度交织的情况下,欧洲并不愿意为了配合美国而令自身利益受损。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认为:“中国不是我们的战略威胁,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与中国的关系很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客观地讲,中欧深化务实合作的基础从未改变,中欧在经贸、气候变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众多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疫情之下,中欧经贸合作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欧盟对中国出口和进口实现双增长,其中出口增长2.2%,进口增长5.6%,中欧贸易总额达5680亿欧元(约合43139亿元人民币),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双方企业投资信心不减,欧盟对华直接投资57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47亿美元。今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这是近年来中欧之间首个重大贸易协定,对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令人期待的是,中国与欧盟在气候变化领域已携手合作多年,双方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大互补性。在中欧各自提出相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后,双方在节能减排、新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必将进一步加强;中欧在生物多样性、全球抗击疫情等方面的合作也必将深化。对于中国的减排目标,冯德莱恩在咨文演讲中也不得不赞叹:“习近平主席为中国设定的(气候)目标令人鼓舞。”
中欧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欧洲没有必要随美国起舞。中欧之间应继续坚持全面战略伙伴的定位,妥善管控分歧、深化务实合作,并在后疫情时代,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携手为这个多变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