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和汶川,这两个相隔数千里的地方,都曾遭遇毁灭性的特大地震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频发重发的地震灾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2008年6月30日,汶川特大地震49天之后,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源自全国人民全力支援地震灾区的真挚情怀,源自灾区干部群众自救互救、重建家园的生动实践,源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充分彰显。
构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纪念日。连日来,许多市民来到河北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献上鲜花,缅怀地震罹难者。45年过去了,唐山城早已浴火重生,但人们不曾忘记灾难带来的伤痛记忆。
那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犹如400颗原子弹在距地面10多公里处的地壳中轰然爆炸。7.8级强烈地震,将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地顷刻间夷为平地。
由于对特大地震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的缺失,唐山大地震最终造成24.2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
灾难给地震工作者带来深思和警示:提前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科学难题,攻克难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仅仅依靠地震预测一条途径远远不够。
“研究大气可以发射卫星,研究海洋可以利用潜水器,但固态地球的深部人类根本无法进入。唐山地震预报的失败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地震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说。
这场大地震中,除了未能作出短临预报之外,城市没有进行抗震设防,干部群众对地震灾难缺乏心理和组织准备,以及基本的自救互救常识匮乏等,都是导致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抵御地震灾害不是单纯的科学行为,不能仅靠地震部门完成和实现,而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
自此,地震科学研究与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开启“两条腿走路”新阶段。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法律形式确立“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正式建立由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4个环节组成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2000年5月,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在唐山召开,会上明确要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地震工作方针,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更多保障。
广大地震工作者在地震预报科学探索、地震事业发展思路形成和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完善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筑起抢险救灾钢铁长城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又一个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由印度洋板块俯冲积累的巨大能量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瞬间迸发,地壳在短短80秒钟内沿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破裂了300多公里!美丽清秀的川北大地刹那间山崩地裂,满目疮痍,数十万同胞被掩埋在垮塌的山体和废墟之中……汶川告急!北川告急!青川告急!整个四川和中国告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殇,世人皆痛。但中国在悲痛中的坚强,让世人瞩目。
灾情就是命令。大地震袭来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立刻展开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抢险救灾。
地震发生后13分钟,人民军队就已经启动应急机制。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具体部署和落实抗震救灾一系列重大举措。
“快!快!快!到汶川、上一线、救群众!”地震发生后仅2个小时,成都军区两架察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同一时间,驻灾区的9100名官兵紧急出征,南北并进开赴救灾一线。空中投送、铁路运输、徒步翻山越岭,短短几天内,解放军和武警投入兵力超过11万,涉及当时的各大战区、各兵种,包括救援、防化、医疗防疫、通信等。
各级党组织切实承担起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职责,成为抗震救灾的动员部、保障部。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成立2000多个“党员突击队”,近5000名党员在痛失亲人或家庭受灾的情况下奋战在一线。
多个省份选派医疗队、救援队紧急赶赴灾区。为给受灾群众赢得救援时间,赶赴北川县的天津公安特警队员近10个小时水米未进,最终将160名被困深山的群众解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特警队员采取接力方式轮流背下山。长途奔袭,他们的体力消耗已达极限,但没有一个人松口气。
从灾难发生的第一天开始,救灾志愿者们就无所不在。来自唐山的13位农民兄弟立下“伤亡一律自负,保证帮忙不添乱”的军令状,义无反顾奔赴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救援部队一起搜寻幸存者,帮助搭建帐篷、装卸上百吨救灾物资。20多万奔赴前线的志愿者,与消防队员、子弟兵、医护人员筑起了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
天灾吓不倒共产党员、吓不倒人民子弟兵,吓不倒灾区群众。面对灾难,正是始终坚持抗震救灾精神,才创造了抗击灾难的中国奇迹。
有序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面对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中华民族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超强凝聚力,一次次证明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坚不可摧。
2010年4月14日,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全国上下倾力相助,进行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灾行动和重建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玉树速度”“玉树奇迹”。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再次重创“天府之国”。震后10分钟,人民军队迅速开通陆地救援通道和空中生命通道,职能部门高效协同、基层党委政府坚决响应、社会力量汇聚形成巨大合力,还有先进的抗震应用技术和防灾减灾设备,争分夺秒投入震后救灾,为生命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今年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突发6.4级地震,震后8分钟地震速报全网发布,包括震中位置、震级、到达时间。不少云南昆明市民在看电视时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弹窗提示,并伴有倒计时读秒,最短比地震横波到达提前了27秒。
从灾难中走来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自强不息、守望相助,更加敬畏自然、尊重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加强防震减灾救援救灾工作体系建设,为高效有序应对地震灾害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每年开展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应急准备督导检查,新建城乡建构筑物、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全面落实抗震设防标准;各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持续开展;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加速转型升级,新组建地震灾害救援队461支。
我国已全面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将覆盖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等6个重点地区,建设超过1.5万个台站,并率先向中小学校等3000多个示范用户发布预警信息。
“发生地震后公众感到房屋摇晃,掏出手机一看便知道发生了多大地震,这是地震速报的状态。而我们正在做的地震预警工程,是要在大家还没感到摇晃的时候,提示已经到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黄志斌解释称,地震预警系统正是利用电磁波和地震波的时间差,让信息流“跑赢”地震波,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向震中周边民众及时发出提醒,抢出宝贵时间完成紧急避险。
多难兴邦,实干强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自然灾害抗争史,但中国人民从未退缩、愈挫愈勇,在磨难中成长奋起。
抗震救灾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正如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市考察时强调:“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