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企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9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交集团:对标一流勇争先

本报记者 齐 慧

8月10日,记者在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段工程地下27米深的始发井里看到,总长145米、开挖直径超过16米的“运河号”盾构机犹如一条威猛的钻地巨龙蓄势待发。“运河号”盾构机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旗下中交天和为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量身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国产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

“改革是中交集团的天然基因和鲜明底色,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中交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再次注入了强劲动力。”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孙子宇说,今年上半年,集团三大指标(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比前3年同期最高值均增长40%以上;“一带一路”项目三大指标(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也在40%以上。

构建科技创新格局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对于这句话,中交疏浚副总裁刘树东十分赞同。此前,国内疏浚技术落后,国外对我国进行了重重技术封锁。中交疏浚致力于核心疏浚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经过多年努力,特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天鲲号”先后横空出世,核心装备“卡脖子”技术接连获得突破,“国轮国造”的关键核心技术终于全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中交集团是第二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担负了一系列重大专项任务研发和前沿课题攻关。”孙子宇说,中交集团将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方面,中交集团创新平台攻关核心技术。加快水环境、水下隧道、长大隧道掘进装备、自动驾驶等方向的行业和集团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了西非和南亚两个海外研发中心,新增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跨海桥梁长期性能等4个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研观测基地。

另一方面,塑链强链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确立了长大桥隧、疏浚技术与装备等集团优势技术领域,围绕现代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疏浚吹填、港口机械设备制造、隧道掘进机械设备制造四大产业链,开展现代产业链链长打造行动。

此外,集团深入实施“数字中交”战略,推动信息化穿透工程,实现了42个统建系统和各单位600余个自建系统集成共享,生产调度指挥、生产经营数据采集、智慧工地覆盖所有在建项目。

“依托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中交集团已初步构建了科技创新大格局,形成了科技创新大智库、大绝技、大装备、大兵团。”孙子宇说。

促进队伍“瘦身提能”

在推行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是一个重要指标。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国明介绍,他们通过定岗定编、循环考核、赋能培训、末位退出,对人员进行全方位精准识别,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对于淘汰下来的干部职工,中交一公局集团开展赋能培训,合格的重新上岗,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培训,连续两次赋能仍不能胜任的予以退出。29个赋能基地累计培训员工1165人,其中,876人经过培训重新上岗,289名员工因连续两次赋能培训,仍未达到上岗要求而退出岗位,促进人才队伍“瘦身提能”。

从子公司到集团总部,改革已经成为中交集团从上到下贯穿全级次的任务。

中交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何建波介绍,今年年初,集团总部率先启动“三定”工作,总部部门由27个削减至18个,内设机构和岗位编制数量较改革前分别缩减21%和31%。

孙子宇表示,通过抓机制、强治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目前,中交集团董事会建设完成率已达91.88%。集团坚持“一企一策”授权放权,理清总部对出资企业管控事项。集团已经授权放权的企业有5家,“一企一策”印发了授权放权方案,实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动态调”,让子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在混改方面,中交集团改革力度更大。他们充分考虑所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优势和短板,通过“一企一策”进行打分评估,选择最优战略投资者。

振华重工是中交控股的一家A、B股上市公司,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振华重工立足上市公司特点,提出28项改革任务,运营指标不断改善。2021年1月至5月,生产指标较去年同期增长8%,业务指标增长9.5%,治理能力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葡萄牙莫塔公司是中国交建参股的一家境外混合所有制企业。今年以来,中交集团党委前置研究形成《莫塔公司管控方案》,制定了配套制度,完善了莫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了各治理主体权责,规范了授权管理,建立了既满足公司管控要求,又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司治理及运行模式。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不仅要提升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还有更高的要求。

“就是要全面对接国家战略,提升主业优势、补全产业链短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系统完整、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孙子宇说,中交集团明确了主责主业不断向重点项目、重要区域和重大市场集中,向大交通、大城市集中,向优先海外、优先江河湖海方向发展。

以中交四公局为例,中交四公局副总经理江亦元告诉记者,在区域布局方面,他们按照“1+X+Y”模式,1就是企业所在省域、X为重点区域、Y为战略性城市,点面结合优化所属企业区域布局,按照“东进、西扩、南下、北上、稳中”的区域布局总体思路,推进所属企业区域化发展、属地化深耕,目前已基本覆盖重点战略区域和国家级城市群,涌现出多个新的百亿元级市场片区。

海外布局也是如此。中交集团海外业务部总经理王京春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中交集团加快布局,持续深化“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积极构建“一干多枝”的市场格局,大力推广中国标准、传播丝路精神。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累计修建公路13000多公里,桥梁180余座,深水泊位121个,机场17个,提供集装箱桥吊760余台,规划运作园区23个,新建实施和在运营铁路超过1万公里,累计新签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建项目900多个,不少项目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工程。

在新产业布局的指引下,中交集团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全球瞩目的超级工程、远海工程,国内市场形成了覆盖十大区域、五大城市群多层次立体化经营网络,建设了海陆空轨、信息、金融等全产业体系;在海外,中交集团业务网络已遍布15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中国“走出去”企业中最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孙子宇表示,下一步,集团将全面对标世界一流,力争打造更多中国品牌、积累更大中国优势、研发更多中国技术、塑造更优中国形象。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